黑木耳让乡亲们回来了

  新华社记者 张楠 徐子恒

  拉上几车家乡的黑木耳走南闯北,挨家挨户打听价格,售出后换回一沓辛苦钱,这是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黑木耳生意人过去的生活面貌。如今,这些在外闯荡的村民们回来了,吸引他们的,仍是这家乡的黑木耳。

  黑木耳里究竟藏着啥奥秘?

  “以前想在乡里卖却没交易市场,谁能想到现在这么火。”黄松甸镇黑木耳大市场经纪人赵海波说。前几年黄松甸没有交易市场,乡亲们只能把黑木耳运到外地去卖,2004年听说家乡有了食用菌批发大市场,赵海波毫不犹豫做了决定:“回乡自己干!”

  “有市场,家乡的木耳品质这么好,还怕个啥啊?”从给别人打工到有了自家员工;从拉3000多斤的小车到拥有拉1万斤的货车;从100多个客源到有了1000多个客户,家乡的黑木耳让赵海波的生活变了样。如今,一年能卖出40多万斤,赵海波成了黑木耳大市场里的名人。但他明白,确保黑木耳优良品质才是根本。

  因地制宜是保证黄松甸黑木耳优质的制胜法宝。三合村的招数是“一坑一袋放在外”,伟光村的套路是“养活木耳吊起来”,虽然办法各异,但成千上万朵木耳都在木屑段上生根发芽,长出的黑木耳以其“小、黑、厚、硬、脆、纯”的特色令外地人赞不绝口。伟光村党支部书记吴志孝告诉记者,个头大的黑木耳能卖到50元一斤,平均每个木屑段能净赚一元钱,一年赚个10多万元不是问题。

  黑木耳产量噌噌往上涨,为何还不愁卖?

  老吴说,伟光村最初只有10多户种木耳,现在已有500多户菌农。全镇几乎100%的村屯都在从事食用菌生产。已建成的“中国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吸纳黑木耳产品经销商1000余户,年交易量达3万吨,交易额达20余亿元。眼看着收入增加,黑木耳种植量也随之不断扩大。产量越来越大,万一积压了怎么办?

  “每天都有订单,根本不愁卖,最高峰时一天能有15000单。”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宏说。这位普通的农村小伙借助电商平台让黑木耳飞向了全国。

  如今,当地种植的木耳有三分之一在网上营销,“黄松甸黑木耳”转眼间成了“网红”。

  初中毕业后辍学的张国宏曾在外地“倒腾”多年土特产,他寻思:既然家乡黑木耳品质好,为何不在网上试试?2004年,张国宏回到黄松甸镇开始创业。

  网购新模式掀起了一场黑木耳风暴。2018年仅“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元,全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越来越多村民加入黑木耳产业的队伍中。

  “来这儿之前我就是名普通采摘工,现在还当上了部门经理,是家乡的木耳让我的生活变了样。”森百味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源说。

  黑木耳让小镇火了起来。如今,当地人不走了,外出打工的人回来了,大学生毕业后义无反顾回到了家乡,外地客商们一来就待几个月。

  赵海波告诉记者,打算将来再做些深加工,“木耳砖”也好,“即食黑木耳”也罢,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家乡黑木耳的附加值。

  “木耳生长需要周期,人也需要沉淀。如果再选择一次的话,还是要回来。”赵海波说。

 选择年月
<2019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4252627282930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黑木耳让乡亲们回来了⊙天津:万人观桥夜迷人⊙以人工智能赋能“万物互联”⊙世园会百蔬园迎来夏季“大换装”⊙谨防“能人”成村霸⊙我国海底地铁盾构隧道综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庆“三社融合”让农村产业更兴旺⊙天津试点推广电子社保卡扫码购药⊙宁夏首个“十三五”光伏扶贫村级电站项目全容量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