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关键在“实”

  张涵之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措施,取得了不小成效。许多地方会议少了、会议时间短了,工作台账检查留痕要求少了。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无效会议依然不少、调研接待任务还是很重、量化标准仍旧不合理。对此,需要聚焦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为基层减负,文山会海是突破点。在一些地方,无效会议并未有效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将“会议权重”列入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应该说,开好会议有助于准确传达上级机关安排部署,明确各类工作重点,充分发扬民主,促进科学决策。但开会是手段而非目的。要让会议真正精简下来,关键还是要破除“开会就是重视”的惯性思维。不妨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文件明确标示为“文本传达”,让会议更多定位于阐释、讨论和集体决策,以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现实中,有些基层同志因为会多、文件多,“想深入基层也深入不下去”;也有一些同志被“调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忙于接待调研并不断重复经典调研路线。实地调研,是促进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重要方式。但“接待调研”耗费过多精力,不仅会催生“有调研却不深入”的现象,也会降低基层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归根到底还是要落脚于对基层真实情况的了解掌握。在形式上要简洁,能合并的同类项应尽量合并;在效果上要求实,把中央精神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上下级形成共识、密切配合,才能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

  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基层工作越来越精细化和科学化,比如使用许多量化指标。然而,一些地方对量化指标也存在片面理解,总觉得“越高越好”,加上少数地方在治理中的“竞赛”心理,容易出现指标“向下一级就提高一级”的怪现象,不仅增加了基层干部的负担,更会助长攀比之风。这样的“数字政绩”,其实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为基层减负,应该让量化指标回到正轨,坚持实事求是,从根本上避免层层加码现象。

  给基层减负效果如何,行政效率是否得到提高,干部群众的心声是一面镜子。真正将一些无用的、累赘的工作内容减去,即使工作强度大一些,干部们也会干劲十足,群众的满意度也能更上层楼。 (来源《人民日报》)

 

 选择年月
<2019年7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4252627282930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1234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市领导赴霍邱走访慰问老党员和贫困户⊙抓好收费公路制度改革⊙市领导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我市城乡居民医保待遇新政顺利实施 ⊙图⊙蔬菜大棚种出脱贫“希望”⊙翰墨茶香画家村⊙李杜文学研究会调研六安红色文化⊙基层减负,关键在“实”⊙姚李镇多举措助贫困群众转移就业⊙超速行驶酿事故民警紧急救助⊙聚会变赌局警方一窝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