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宣 本报记者 宋金婷
以往在人们的印象里,护士只是执行打针、发药、量体温等简单的医嘱,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早已不局限于原有的工作内容。
他们虽是护士,但身怀“绝技”,不仅是临床医生的得力助手,在专科护理上不可替代,还能跟医生一样“坐堂看门诊”,甚至解决医生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家住六安城区的汪女士30岁,很难想象这位患者已经被“乳房溃烂”折磨了一年多。家人曾带她多处求医问药,但一直未能愈合。
后经友人介绍,她来到六安市人民医院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治疗,被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六安市人民医院造口治疗师黄芳和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彭传珍负责汪女士的伤口护理。她们首先全面评估汪女士的伤口情况,然后运用先进的湿性愈合理念,结合中药内服调理,通过近三个月的精心处理,困扰了汪女士一多年的“乳房溃烂”愈合了。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造口师”这个职业。“造口”意味着人体自然构造的那个出口不再,无法继续承担原有功能。由于缺乏专业护理知识,许多患者术后常出现造口出血、造口脱垂、造口旁疝等并发症,若护理不当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每年新增十万“造口人”,而国际造口治疗师仅有千余人。国际造口治疗师是专业化的高级护理人员,代表着护理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其职责不止是护理造口,还包括处理伤口及帮助病人康复,为医疗融入了更多人文关怀。
目前,六安市人民医院已培养国际造口治疗师3名,伤口造口专科护士1名。她们以专业的技术和饱满的热情化腐朽为神奇,让造口患者找到了护理服务的家园。
2009年6月18日,六安市人民医院伤口造口门诊正式成立。2014年4月,六安市人民医院被授予造口治疗师临床实践基地。黄芳是我市首个开设专科护理门诊的造口师,她同时负责造口师的培训和带教任务,并参与其他科室的伤口造口会诊。
娴熟的护理技能仅是造口师工作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患者耐心细致的心理抚慰。
65岁的刘大爷因脑出血后遗症导致左侧肢体偏瘫,吃饭、翻身都要靠家人照顾。由于长期卧病在床,患者骶尾部长时间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导致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去年底,饱受病痛折磨的刘大爷被家人用轮椅推至六安市人民医院伤口造口门诊寻求治疗。经检查发现,刘大爷骶尾部已经形成4期压力性损伤,伤口处不时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腐臭味。
伤口造口门诊根据刘大爷的病情、创面及全身情况,拟定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制订科学规范的伤口处理流程。在处理伤口造口时,无论异味多重,造口治疗师们也没有表现出一点点嫌弃。在为老人提供专业护理的同时,她们常常把乐观配合治疗的案例讲给刘大爷听,通过反复的沟通来疏导老人不良的情绪。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刘大爷原本溃烂不堪的伤口基本愈合,现只剩下黄豆粒般大小的创面。
“多亏了你们的精心护理,我老伴才慢慢好起来,现在已经可以坐起来了,他特意嘱咐要我谢谢你们呐!”刘大爷的老伴握着黄芳的手,难掩内心的激动。
目前,六安市人民医院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运用湿性愈合理念和先进的敷料,处理各种慢性伤口,如:压力性损伤、术后延期愈合伤口、糖尿病足溃疡、下肢静脉溃疡等。在伤口治疗过程中减轻患者疼痛,加速伤口愈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0年来,六安市人民医院伤口造口门诊已治愈慢性疑难伤口700余例,处理造口及其周围皮肤并发症300余例,培训安徽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69名以及造口治疗师32名。
“业精于勤而贵于专”,造口治疗师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出奉献与感恩,并期待着更多伤口造口患者通过治疗重新绽放笑容。2019年,六安市人民医院荣获安徽国际造口学校“优秀临床带教基地”。
其实,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中护理工作重要性的显现,护理人才的发展也朝着专业化、职业化道路进发。以往对病人的治疗护理中,护士都会按照医嘱进行护理与后期的康复指导,而如今专家型临床护士因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关资格证后像医生一样坐诊给患者看病,尤其擅长病人的后期治疗与管理。六安市人民医院自2009年以来,陆续开设伤口造口护理、PICC、糖尿病咨询三个专科护理门诊,现有40名副高以上职称或高年资的资深专科护士坐诊,每年接诊量达到6000余人次。这些专科护士在为患者提供专业、实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的同时,不仅提升专科护理能力,也增强了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