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乡

  陆奎亮

八的7245.jpg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我的故乡梅河镇,又名中梅河,现已被万佛湖深深地埋在湖心里。但古镇那璀璨如明珠般的影像一直深深地埋在我的心里。我时而会随着梦境,游览那魂牵梦萦的地方,亲吻那泥土的芳香。

  梅河镇,多么亲切而温馨的名字,它是我们先辈一直生活的地方。随着龙河口水库的新建,万佛湖名声远扬,而我亲爱的故乡—梅河镇却变成一片汪洋!

  我怀着无比的思念,用无限向往的情丝来重新编织那尘封的美梦,游荡至仙境的远方。

  梅河镇因梅河而得名,梅河因梅山而得名,梅山又称大梅山,又因梅福在此修炼而得名。梅福,字子真,安徽寿县人,少年求学长安,是《尚书》和《谷梁春秋》专家。西汉南昌县尉,后来官归寿春(寿县)。经常上书言政,因而名声颇大。“梅山晓烟”成为“龙舒八景”之一,与其也是有关联的。

  梅山脚下有一条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离不开她。河面常年通航,河水很干净,人们吃用水都在这里。河上架有木桥,方便两岸行人的往来。但由于河宽水阔,加之水流很急,所以也给行人带来几分胆怯。窦惠林先生为此河此桥还写了一首诗《梅河过桥难》:“北岸依山南岸楼,长桥高耸两沙头。河宽水阔风波险,多少行人仰面愁。”由于这条河加上梅山,梅河镇因此得名。为什么又叫中梅河呢?因它地处舒城县的中心地带,故曰中梅河。

  写梅河镇还有一座山一定要写,那就是栲栳山。栲栳山(连采石矶共有五个山峰),正对梅河镇,因街镇是按太极图设计的,故号称五老观太极。栲栳山又因周瑜祖母安葬于此而出名。当时地理先生看了这块风水宝地后说日后子孙定会出名人,并题了两句诗:“白日千人作揖,夜照万盏明灯。”当时人们还不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日后梅河镇建成后,每天早晨很多人在大河边上洗衣服,那时人们洗衣服时都是跪着的,正好面对栲栳山,这不正是诗中的第一句:“白日千人作揖”吗!且当夜晚晴朗天气时,星月映照在明镜似的河水里反射的光芒,其不是“夜照万盏明灯”吗?绝呵!绝妙的诗句映现了。

  梅河镇是舒城的古镇、重镇之一,很早就有“上通湖广、下通镇江”之说。有南北主街,东西小街,整个街道有四道闸门,每个闸门头上都有名人书写的题字:北闸门头上写的是“智水仁山”,东闸门头上为“曙光”,东门是“迎旭”二字,西闸门是“德渊”,南闸门字已不清了。还有草市,河北街巷,颇具名声的长数十米的一人巷。古老的青石板铺满了整个街面,中间那条深深的车轮印迹在诉说她往日的故事。这里房屋主要以明清时的徽式建筑为主,极具徽风徽韵。这让我联想起去黄山游宏村时的情景,去过宏村旅游的亲友在一起时都会说,昔日的梅河镇不就是今天的宏村嘛!

  所谓:一镇一神韵,一镇一味道。这里是粉墙黛瓦,垂檐翘角,曲水环绕,清波涟涟,一一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

  梅河镇当年是山区土特产的集散地,远在清朝,该镇就设置了“晓天司”,因此有第二县城之称。1938年,日寇飞机轰炸舒城之后,县政府及所属机关迁至梅河,加上大量难民涌入,这座古老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了。全镇由原来的几百户人家猛增至几千户。一时间糟坊、酱坊、染坊、布店、盐行、米行、茶行、山货行等遍布全镇。还有从合肥、三河等地迁来的工厂,诸如合肥人开办的“培忠烟厂”、“山东商号”、“启化印刷厂”等等,使梅河镇一度成为舒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8年全县人民以战天斗地的豪迈精神修建了龙河口水库,从此舒城人民过上了旱涝无忧的好日子。我有幸成为修建龙河口水库的一员,并险些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每当我站在那巍峨的大坝上时,心潮起伏。因那里有我填的一锹土,有我洒下的点滴汗水,有我的一份辛劳,虽然那只是微乎其微,但我仍然为此骄傲、为此自豪。

  每当我乘一叶小舟游荡在万佛湖面上时,不时地透过明镜似的湖水搜寻湖底,寻觅梅河镇的影子,渴望能找到我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偶尔看到远处的一抹炊烟,更增添了无尽的乡思,乡愁。

  梅河镇,我亲爱的故乡,您养育我成长,我永远怀念您。

  龙河口水库造福于子子孙孙,后来还建了很多旅游景点,供人们来此游玩观光。这里正在创建国家5A景区,现在她已变成了“江淮明珠,度假胜地。”这里就是昔日的梅河镇,今天的万佛湖,我美丽的家乡!

  我为故乡作了一首诗,以抒发我的思乡之情。

  胜日郊游寻故居,家园已藏湖心里。

  山融绵绣斑斓色,湖光幻影绰约姿。

  兰舟荡漾江面上,蛟龙长卧梅河底。

  遥闻万佛朝天语,窃窃尘寰赐天机。

 

 选择年月
<2019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留白”也是一种美⊙沁于书中的独欢⊙毕业是人生的洗礼⊙花有清香月有明⊙父亲的手⊙忆故乡⊙一块水田的生命⊙知了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