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6日7/8    
 
似是故人还乡来

  张成伟

  乡村,是永远都读不完的书;乡愁,是每个人心中对故园的思恋。我的故乡在淮河沿岸的农村,因为父母工作的变化,从小离开乡村,离开厚重的淮畔土地,一直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生活,在霓虹闪烁、日新月异中习惯了城市生活的速度。少年时代的我不理解乡村,不理解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起来慢吞吞的生活。不理解每逢佳节父母亲急着张罗回老家的心情。工作后,随着阅历增长,我渐渐明白乡村是我成长之初的摇篮,乡音是内心深处永不变调的旋律,乡情是亲戚们走到哪里都不变的牵挂,乡愁是夜深人静时对那片广袤土地深深浅浅的追忆。

  然而,这毕竟是父辈们的故土,父辈的乐园,父辈的乡愁。

  我毕业后一直在市直机关工作,缺乏在基层乡村锻炼的经历,对乡村的认识始终隔着一层。今年春天,因为有幸参加了2019年中青班培训,课程中特意设置了学员们去乡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实践活动,我们一行来到舒城县晓天镇三元村,真正走进乡村,融入到百姓中间,感受基层实际。短短几天时间,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树木,这里的人情,给我们留下亲切美好的记忆,我们没有异乡客的不自在,竟然有种故人归来的妥帖与自然。

  也许,父辈的根脉使然,激活了我固有的乡情基因。

  来到三元村,可能是冥冥之中注定要回乡补课,破除了“家门校门机关门”的局限性,到乡亲们中间寻根追魂。只有扎根至深,才能枝繁叶茂,目前很多青年人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都是从家门到校门,再从校门直接到单位、到企业,特别是很多青年公务员,虽然大家对工作有追求,自我要求也比较严格,但缺乏群众工作经验,缺少艰苦环境的历练,面对群众工作,经常会感到困惑和迷茫。在三元村,我们走向田间地头,奔波在山间茶场、大棚基地,带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光,实地了解三元村狼谷旅游线路,这样的多听多看多问,感受到很多与“坐办公室”的不同,像晓天镇是舒城县重要山区镇,山水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又是舒城小兰花的核心产地,当地晓天老街也是知名的历史老街,交通区位优势也比较明显,如果光是翻看文字材料,一定会想当然认为当地发展壮大茶产业、旅游业是一句话的事,但实际看过后,才会发现这个深山里的秀美小山村,如何将小兰花茶产业与山水资源融合?如何将本村的狼谷旅游融入万佛山、万佛湖旅游?都需要多调研一点,想透彻一点。

  从温室到山野,感受到了山花浪漫,也体会到了劳作的艰辛。

  回乡劳作,双脚带泥,读懂乡村真实的故事。只有俯下身子,才能闻到泥土香,只有真正与农民同生活、同劳动,才能听到他们心底的声音。说起在乡村劳作,我是惭愧的,没有农活经验,又是短短的几天,能给老乡们帮到什么忙呢,这次我和我的搭档住在三元村杨开荣大叔家,杨大叔是我们的父辈,和蔼可亲,把我们当自己孩子看,和我们聊天拉呱,教我们采茶、炒茶,带我们转自留地莳弄菜苗,恨不得一下子把我们变为村姑。正值春茶采摘、炒制、售卖的高峰期,我们每天一早去山间茶园采茶,当天采,当天炒,一点也不能耽搁。杨大叔身体做过手术,不能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家里的采茶、田地劳作、家禽照管都是阿姨一肩挑。

  这就是山里人家,男人女人都是庄稼汉,像大山一样,巍峨挺拔。

  我和搭档虽然没有多少农活经验,但我们积极参与每一项劳动,就是在这样的朝夕相处中,我们也亲身体验乡村的喜与忧。比如说,位于三元村的晓天中学,为当地带来较好的人气,但是乡村中学招人难、留人难情形仍然存在,优秀的教师扎根不多,多为原籍在舒城,或者在当地成家,优秀的教育人力资源下沉仍然还有困难。同时,当地陪读家长较多,也多为女性,但是除去陪读、家务时间,业余娱乐除了广场舞基本没有更丰富的文体活动可以选择。乡村生活有时候仍然不比城市生活便利,比如,改革旱厕,由于长久的生活习惯、农事习惯,很多改厕意愿仍然不强烈。

  乡村的纯朴,山民的倔强,绘就了一幅幅田园风光。

  回乡生活,品出茶园到清茶的人生况味。当下,不少“80”“90后”青年公务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高,但缺乏对基层艰辛、群众疾苦的直接体验和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青年干部到基层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证明是非常有利于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在三元村的日子,闻着空气中阵阵茶香,看满目苍翠,我们也意识到,对于舒城小兰花,曾经我们只知道它是当地特产,有着空谷幽兰的静雅和纯净气息,参与到采茶、炒茶劳动后,才知道一杯清香四溢的小兰花茶“成如容易却艰辛”,从深山里采摘的辛苦,到手工炒制时要耐住高温和手臂不停翻炒的劳累,每一个环节都要投入很多的心血。辛勤的劳作没有让老乡抱怨,也没有让乡村消沉,村民广场一到傍晚,自发跳广场舞的阿姨姐姐们越来越多,自发排练,自发运动,那位领舞的大姐既有自留地要忙碌,还经营一家理发店,同时还是村里文化宣传员,她就是靠着对视频自学舞蹈,然后再义务给大家当教练,带出了一支舒城县知名的民间广场舞队。杨大叔和阿姨一天忙完后,总会斟上两杯酒,边喝边和我们唠家常,都是些今天下了多少毛竹,下雨要赶紧把小鸡笼到竹笼里……稀松平淡的家常话尽是乡村生活的云淡风轻。

  真的觉得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山村的悠闲,是城市无法比拟的,不是神仙,胜似仙人。

  乡村的生活看似简单,但其实一环扣一环,每一季、每一天、每一时都没有浪费的,讲究的是顺应天时,比如现在的乡村多是老人、孩子和陪读的家庭妇女,但我们在聊天中也感受到,老人家习惯乡村生活,他们不觉得乡村寂寞,不觉得乡村生活辛苦,同时,他们都强烈的支持年轻人通过自己努力,出去闯一闯,多学多见识,这样的浓厚气氛,也哺育了很多在外学有所成、创业成功的故乡人。

  短短乡村行,一生乡村情,我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汇民智,从最初的陌生变成了亲密的“一家人”。离开时,村民们依依不舍为我们送行,有的反复叮嘱一定要再回来看看,有的拉着我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而我们也舍不得这些把我们当成家人和孩子的乡亲们。

  回望这短短的几天,我也更深刻的感觉到,乡亲,是历史的创造者。乡村,是我们民族的起源。乡愁,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无论何时,乡情永在,乡愁永恒。

 

 选择年月
<2019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寻找满江红⊙文老师的家事⊙诗与画⊙似是故人还乡来⊙致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