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安区开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裕安讯(杨毅
王中媛)近年来,裕安区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规划、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政策扶持等多举措,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规划先行,科学绘制发展新蓝图。坚持科学规划,在全市率先启动区级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邀请安农大经管学院专家教授团队全程参与指导,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委等部门具体负责,深入全区277个村开展实地调研和科学论证。明确规划方向,确定了“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双提升工程”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化程度和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双提升”的发展目标。依托“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振兴四大平台,重点围绕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红色旅游等裕安特色,将全区19个乡镇的产业发展划分为“生态休闲农业区”、“滨水特色农业区”、“园艺产业发展区”、“生态循环农业区”4个区域,因地制宜制定规划。
党建引领,推动实现发展新突破。注重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2018年换届后新当选的村“两委”成员中,致富带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共有118人,占比近10%。定期举办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组织村书记到合肥市三瓜公社、潜山县黄铺村等地考察学习,开拓思路和视野。注重正向激励,把集体经济增收与村干部报酬挂钩,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优先或破格纳入职业化管理,优先推选为“两代表一委员”和优秀共产党员。以发展光伏产业为基础,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2017-2018年投入4230万元实施75个贫困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投入1130万元建设9个产业园区和21个产业基地,目前已有206个村建成村级光伏电站,全面消除了年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全区“10-20”万元村91个、“20-30”万元村6个、“30-50”万元村2个、50万元以上村3个。
产业带动,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立足旅游资源、中药材、精品水果、特色养殖等优势,结合“一谷一带”、江淮果岭战略实施,大力推进红桃、茶叶及生态休闲农业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探索产业化发展道路,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如苏埠镇苏南村发展豆腐、挂面等传统手工业和竹木生产加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建设苏南商贸大厦和厂房积极招商引资,目前村集体资产达1500万元,集体资金5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西河口乡红石岩村深入挖掘当地茶叶和毛竹产业优势,成立“特色种植+加工+销售”红石岩茶竹合作社和竹木加工扶贫产业园,吸纳30余名劳动力就业,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20万元;青山乡铜山村建设养殖、储藏、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多元化蛋鸡养殖基地,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
政策扶持,构建上下联动新机制。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合力推动、乡(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四个一”结对帮扶机制,即落实一名区级领导联系、一个责任部门帮扶、找准一条发展路子、完成一个工作目标,区、乡党政负责同志至少确定1个村作为联系点,加强帮扶指导。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区财政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整合上级扶持资金和扶贫资金;财政、发改、农业等部门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倾斜。落实用地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加强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给予贷款规模倾斜,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实行税费优惠,依法依规减征免征相关税费,适当减免水电、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