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振兴的生态实践—六安市推进林长制改革综述

  本报记者 程传军

五版61800108.jpg


五版61800109.jpg

五版61800112.jpg

  这是一座掩映在森林中的生态之城。如今的六安,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处处融绿于城,不断增添城市“绿肺”,仿佛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

  这是一片被绿色浸润的红色土地。如今的六安,从起伏山峦到偏远农村,从单位植绿到乡村绿化,从高速国道到河流两岸,处处是一片绿色海洋。

  去年以来,六安市立足资源特色,围绕省委部署的“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任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改革重点,以“聚焦改革抓保护,突出生态兴产业”为总思路,全面拉开林长制改革的序幕,一手抓制度完善,一手抓改革创新,重点在“建、管、守、用”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努力探索符合老区实际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改革模式。

  生态资源保护更加有效

  建立全覆盖的林长组织体系,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党政领导负责制,是林长制改革责任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去年以来,六安市在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的同时,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立足“一心一廊、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六大跨区域的绿色发展平台大胆探索创新,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林长制特色功能区,设立功能区林长;针对六安市重点生态区域较多、管护责任重大的现状,创新设立市级林长制督察长。为保障各级林长们高效履职,一方面科学定位、合理划分林长职责范围,另一方面创新建立林长提示提醒制度、督察长督察制度、林长巡林制度等系列督促制度,形成了总林长负总责、督察长抓督促、区域性林长抓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特色、县区级林长抓推进、乡镇级林长抓落地、村级林长抓巡护的工作格局,推动了林业发展与保护中的长期难题得到解决或正在逐步解决。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是林长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我市从建立林长制开始,就将生态保护纳为各级林长履职的首要任务,各地积极采取严格有效措施,开展系列专项保护行动,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全面保护天然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不断强化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坚决打击违法占用林地、湿地、滥砍乱伐林木、非法捕猎贩卖野生动植物等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坚定不移地守住了林地、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将淠河干流第一道山脊全部列入重点公益林保护区,对中下游丘陵及平原地区遵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花、草相结合,对沿淠河流域河堤路网、宜林滩涂进行全面绿化,打造“百里绿色长廊”;建立保护联防机制、巡查机制和湿地规划维护机制,对破坏淠河湿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认真排查梳理,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实行盘点销号,不断恢复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原貌。

  在各级林长强力推动下,森林督查专项行动现地核查图斑2044个,发现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案件264起,已查处259起,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开展天然商品林停伐区划落界工作,解决了多年来天然商品林四至不清的问题;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共排查整改问题54处;开展野猪非洲猪瘟防控,成功防范疫情发生;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全市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2起,同比下降了50%;特别是各级林长靠前指挥、高效履职,全面打响了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预防区“保卫战”,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区防治“攻坚战”和枯死松树清理“歼灭战”这“三大战役”,坚决遏制住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等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势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68.6万亩,防治面积67.77万亩,防治率达98.8%。

  生态环境改善更加优良

  去年以来,全市各地坚持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城市绿化与乡村绿化“两个结合”,通过积极开展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乡村美化造林行动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等,精准施策,分区突破,全力提升绿色增量,使全市林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改善。尤其把六大林长制功能区“一林一策”项目化推进作为当前市级林长制改革的核心工作,目标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森林是水库、钱库和粮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思想,凸显“五绿”主题,整合资金,倾斜项目,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基地。目标是将市主城区暨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打造成“生态优势持续长久、青山绿水永葆美丽”的魅力宜居之城,将六安茶谷功能区打造成绿色发展试验区和先行区,将淠河生态经济带功能区打造成农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将江淮果岭功能区打造成“多栽树、不砍树、能致富”的生态治理样板区,将西山药库功能区打造成生态平衡种植和林业生态文化、精准扶贫的示范区,将市域内国省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宜林区域打造成高标准的“绿色长廊”。按照“扩规模、补特色、护生态、提质量、连成片”的发展思路,积极在功能区打造“五绿”示范区,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打造林长制改革成果样板区。

  2018年,全市完成城市(县城)新增、改造提升绿化面积217.68万平方米,新增街头绿地(游园)8个,绿道30.67公里,建成园林绿化精品示范工程5个。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0.63万亩,退化林修复14万亩,森林抚育面积73.1万亩,封山育林7.7万亩,建设森林抚育经营示范片7.78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6个,森林村庄82个,森林长廊示范段74.2公里,完成义务植树1032万株。全市活立木蓄积量达3479.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5.51,林木绿化率51.27。

  林业经济发展更加快速

  全市各级林长牢固树立和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加快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地依托优质森林资源,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加快发展观光林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念好“山”字经、做足“林”文章,加速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霍山县单龙寺镇立足大别山国家风景道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为集自驾露营、森林康养、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鲜花小镇、康养慢镇”,新建的大别山山花园、玫瑰风情园和兰花文化园花海飘香,蓬勃发展的鲜花种植、交易及深加工产业,让更多群众吃上了“生态旅游饭”。东西溪乡是省林业“三变”试点乡镇,该镇结合林长制改革,利用闲置的厂房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农户闲置的山场、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入股,打造了月亮湾作家村为主的乡村旅游业,真正实现了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的华丽转身。

  全市各地依托优质森林资源,紧密结合林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以财政资金为杠杆、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为主力军,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体系,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富民工程,推动木本油料、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121家,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273个,2018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449.65亿元,同比增长11.68%。其中,木本油料产业油料林面积达到110.69万亩,木本油料企业达63个、专业合作社达28个,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竹产业竹林基地面积达到97.8万亩,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木材产业以叶集区为重点,各类木材加工企业及经营户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年木材加工量500万立方米,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林下经济产业拥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家,全市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超过319万亩,带动就业人数31.51万人,总产值突破16亿元;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收入83.9亿元,有1074.3万人次参与了森林旅游与康养休闲活动。这些林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加快发展,带动了16866户贫困户共计46654人脱贫,林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林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为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六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省《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的意见》的配套实施意见,明确在功能区示范引领、林业产业发展重点、科技服务支撑和林业配套改革试点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共分解了23项推动改革深入的具体任务。

  市林业局和市交通局联合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国有林场林区等道路建设的通知》,明确了新建道路绿化与道路同规划、同建设,着力解决长廊建设的遗留问题,完成了国有林场道路建设需求调查,制订了道路建设计划;市林业局和市旅游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森林旅游康养业发展 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森林旅游康养示范工程实施目标;市林业局和市金融办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林业发展投融资渠道,优化林权流转政策环境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市本级和各县区都明确了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相关政策,2019年补偿资金将全部落实。

  与此同时,全市各级林业部门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企业送技术送项目送培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简便的办事途径,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全覆盖,服务事项办理时间进一步压缩。去年11月份,六安市林业局在浙江农林大学组织开办林业技术和企业发展专题培训,邀请涉林企业负责人免费参加,获得企业高度评价。

 

 选择年月
<2019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绿色振兴的生态实践—六安市推进林长制改革综述⊙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运行亮点频现积极因素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