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本荣
登临武陟,以观淠水。
悠悠淠水,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这条古老沧桑的母亲河滋养了一方土地,哺育着淠河水岸一代又一代勤劳而善良的子民。也许因了一座山(武陟山)的缘故,淠水在六安城西拐了一个大弯,清流潺缓,滩涂宽阔,河廊青碧。一山一水,天荒地老地相守相望,山有了灵气,水有了傍依。
武陟山位于六安城西15公里茶谷入口处,淠河北岸,分路口镇版图的中央。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武陟山是分路口镇的一张名片,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百姓心中的图腾。艰苦岁月里,这里的人靠山吃山,度过了饥年荒年。如果说,钟灵毓秀的大别山是浑然天成的一幅巨型山水画,那么武陟山则是这幅水墨壮丽河山的一抹绝妙的收笔。
武陟山在汉代名为盛唐山。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案发,二王自杀,汉武帝取衡山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别衡山国为六安国,封刘庆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沿用至今。《古今图书集成·庐州府山川考三》中记载:“武陟山,在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登封霍岳驻跸于此。”由此而得名。
宋代山上首建“武陟书院”,宋建炎年间文武两位状元焦氏兄弟曾读书于此。关于兄弟二人中状元还有一段趣事:据说焦焕赶考途中,仆人从旅店里捡到一个金环,离店几天后被焦焕发现,立命仆人返回将金环交还失主。这样来回一跑,耽误了原定的试期。谁知京师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市)的考场却因失火而推迟了考期,因而焦焕正好赶到应试,终于中了状元。当时有谚语“不得南方火,怎得状元焦”在民间流传。次年,其弟焦炳也考中了武状元。
武陟山属大别山余脉,和附近四座山峰,联袂相依。传说武陟山南有一块上马台,当年穆桂英挂帅从这里上马,一脚踩下去,五个脚趾头挤出五座山来,由于发音误读且五峰连绵,常常被六安人叫做五指山。“寺北一峰对峙,有石突出,状如龙首”,即龙首石。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如一条巨龙般蜿蜒起伏约长达数公里,横卧在平川之上,蔚为壮观。这里还有太多的传奇故事,光怪陆离,口口相传。
志有诗曰:漫言警跸汉皇踪,且喜寒凝少女峰。田父煨炉烧榾松,瓦盆倾倒祝三农。穿越时光隧道,一代皇帝登临武陟山,眺望大别山苍茫静美,喜看清丽的少女峰,青松摇曳,残雪艳阳,顾盼生姿,相映成趣。晨钟暮鼓,山里农人日出而作,耕田归来,用松枝煮着火炉,妻儿绕膝,男耕女织,一茶一饭,衣食清欢。
武陟山古老神奇,人杰地灵。众多人文景观蕴涵于大别山的青山碧水之间。自古以来,人们爱把境内风景名胜排为八景。至清末,六安八景分别排名为“钟楼远眺”、“桃坞晴霞”、“齐云拥雾”、“赤壁渔歌”、“九公耸秀”、“龙穴返照”、“嵩寮泻乳”、“武陟积雪”。同治十一年《六安州志》编录有六安八景图、咏八景诗。清代邱时成有诗曰:“林峦不似旧,西望玉堆成。雁影净疑没,山腰瘦忽平。”可见“六安古八景”之一的“武陟积雪”在历史上就极负盛名,风景独好。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很久以前,武陟山山顶有宝教寺,元泰定五年(1328年)建,明正德六军僧道善重修。当地百姓流传,常在日暮时分,有一白头雪须的老者端坐山峰之上,时隐时现,所以传言有神灵在此。逢年过节,初一或是十五,山上香火鼎盛,祈福的香客,人流如潮。据说清末动乱时寺庙被毁,寺门前只剩下一口水井和一棵千年银杏树,后来山上驻军,成了军事重地。2011年,九华山有一位高僧云游到此,在武陟山旁的大金山上兴建了现在的金山禅寺。
明代张藻有诗曰:武帝曾将翠辇过,陟山从此著名多。当年武帝登临,称尊绝顶,势遏行云;看华盖满峰,旌旗蔽日;却留得轶事千年,风雨名山传圣迹。武陟山因皇帝大驾光临,于是诞生了我们六安有名的迎驾贡酒。遥想当年,汉武帝刘彻登高望远,观巍巍大别山之气象,盼六地之平安。从此,武陟山就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王侯将相的英豪之气融贯于逶迤几百里的大别山脉,造化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古老的大别山人追求光明,发奋图强的精神代代传承,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皖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将星璀璨,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32位开国将军,中将梁从学,军需功臣杨志亭,红色作家蒋光慈等都诞生在武陟山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一条河一座山的眷顾与恩泽,也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百姓丰衣足食,民泰民安。武陟山犹如一位满腹经纶的智者,岿然落座在淠水一方,温厚博大,母仪众生,令后人仰视敬畏。
春潮声声。改革开放四十年,山乡巨变,日新月异。六安规划六条旅游廊道,其中有一条城市历史文化走廊,东起龙穴山,西至武陟山成为古城六安的文脉。中蒙俄万里茶道之五百里六安茶谷从这里起航。蓬蓬勃勃的新农村建设,武陟山庄打造了农业生态园,沉睡的土地苏醒于一场春雨。“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被誉为六安三大仙草“瓜片、石斛、青蒿”之一的青蒿从《诗经》里款款走来,武陟山庄打造的被誉为“中国舌尖上美食”的蒿子粑粑,唤醒了味蕾深处乡愁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