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日央广网五百里茶谷:好大一张“绿色答卷”
央广网记者 孙叶 徐秋韵 见习记者 刘雨哲 苏醒 六安台记者 金杨
芒种·端午时节,大别山满眼翠绿。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依托大别山区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这些年,“五百里茶谷、江淮果岭、西山药库”以全新的姿态“横空出世”,助推六安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
近日,我们派出记者,深入大别山区,撰写了一组三篇报道,今天刊出第一篇:《五百里茶谷:好大一张“绿色答卷”》。
五百里六安茶谷,蜿蜒在如画的青山绿水中。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朝茶学家许次纡所撰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第一段之言。
2014年,六安提出建设六安茶谷,并把它确定为老区绿色振兴的主战场和增长极。
六安茶谷规划总面积约6100平方公里,人口160万,其中贫困人口22.6万,建设范围涉及5个县区、48个乡镇、5个水库。
“乡村振兴+扶贫”的答卷
六安市是安徽省贫困人口最多、分布面积最大、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历来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六安创造性地提出打造五百里六安茶谷,这样大范围、大面积的以“乡村振兴+扶贫”为抓手的平台,在全国也少见。
五百里茶谷建设5年过去,六安交出了一份怎样的“绿色答卷”呢?
截至2019年3月,六安贫困村从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442个降至4个,贫困人口由70.96万降至8.97万,贫困发生率由13.86%降至1.79%。
眼下,茶季刚过,但在六安,靠种茶、卖茶致富脱贫的故事,像不散的茶香那样处处可闻。
裕安区独山镇黄荆滩村,40岁的江中传是黄金滩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江中传告诉记者,目前工厂有两套生产机械,每天可以收购2000斤鲜叶,加工出500斤的干茶对外销售,一个茶季下来,大概能有20万元收入。
茶叶,对于江中传来说,是一种浓浓的乡情,让他在外出务工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茶产业。如今,小小一片叶,对他来说不仅是脱贫叶也是致富叶。
2017年脱贫的沈仁平一家,每年将自家茶园采摘而来的鲜叶卖给茶厂,从中可以增收6000多元。
在独山镇,可谓家家有茶园,户户有收益。
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也是六安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扶贫”的重要“媒介”。
独山镇地处大别山门户,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原产地,六安瓜片种植已经成为独山镇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
全镇现有精品茶园7万亩,茶叶种植加工龙头企业42家,茶叶年营销收入达3亿元以上,直接带动贫困户产业脱贫2522户、8300人,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茶谷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皖西茶叶的知名度,直接受益的除了茶农,就是茶企了。所以,我们有责任与社会分享这份成果。”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胜春说。这家全国茶企前10强公司生产及其制作的“徽六”牌“六安瓜片”,先后荣获“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名牌农产品”等称号。
金寨县露雨春茶叶有限公司、裕安区百家冲茶叶合作社等茶企和合作社,在收购“对接”的贫困户的茶叶时,价格一般要高出市场价20%左右。
据六安市茶谷办数据,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65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一产产值22亿元,一、二、三产综合产值71亿元,茶区人均年增收约1200元,近1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
而连续举办的五届六安茶谷开茶节等各类活动,则不断提升了五百里六安茶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