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迸发活力——市科技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侧记

  本报记者 谢菊莲/文 袁洁/图

五的51700117.jpg

五的51700118.jpg

五的51700119.jpg

五的51700120.jpg

  走进六安大学科技园,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2018年10月26日正式开园以来,园区新引进未及科技、景田自动化等32家孵化企业,在园企业实现产值4760万元。未及科快、智奇工业、天钥航空等一批优秀在孵企业累计申请与获批发明专利167项,其他专利223项,软件著作权19项,开发新产品36个,开展创新研究10余项。今天,六安大学科技园已经成功升级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这是我市科技局等部门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六安市返乡创业工程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一项有益尝试。

  孵化器是激发初创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记者了解到,我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占全省161家的4.3%,总数居全省第7位,居同类市第1位。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备案2家。据统计,2018年孵化器管理人员64人,实现总收入1969.97万元,在孵企业257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约4085人,有效知识产权数1089个。在孵企业累计获得1929万元投资额,累计毕业企业110家。

  科技孵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我市还着力增强市科创中心孵化能力。进一步明确企业(团队)的入孵、毕业标准和孵化程序,规范了科创中心对入孵企业(团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入孵企业进行清理整顿,优胜劣汰。严格执行孵化器入孵企业标准,加大招引企业力度,拓宽招引渠道,去年新引进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技术服务等行业企业18家。在孵企业实现年产值超亿元,同比增16.5%。举办了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企申报、项目申报等专题培训3场次,培训人员213人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201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家,认定数位列同类市第2,全市高企总数达到132家,比2017年末净增20家,高企总数位居全省第10位。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8位;增加值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8.8%。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61家,分九批入库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102家,均位居同类市第2位;6家高企获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奖励,共计12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成立市高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六安市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积极督促指导裕安经开区开展对标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由省科技厅组织的安徽裕安经济开发区更名为安徽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家咨询论证会。2019年1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安徽六安裕安经济开发区更名为安徽六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正式下发,实现我市省级高新区零的突破。高新区的成立,将有力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

  为了吸引返乡创业,我市近年来还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制定出台了《六安市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六政秘[2018]112号)。为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18年6月,牵头制定并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了《六安市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组建省级以上孵化器5家、省市级众创空间20家,建成各类科技服务机构15家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项目30项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5-8个。其次修订了《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依据省创新政策,结合六安实际,市科技局会同市财政局及时修订了市级创新政策,做到与省科技创新政策的无缝衔接,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对经备案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众创空间,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和20万元补助。在引导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引进和培育自主科研技术力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扎实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开展各类政策宣讲、集中座谈22场次,参加企业129家次,收集企业技术需求81项,编印科技创新政策汇编1000份。在六安大学科技园成功举办了由省科技厅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产学研对接会,成功对接科研要素项目26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项目4项,达成初步意向22项。组织30多家企业参加全省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现场签约4个项目。我市企业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20多家大院大所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织开展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六安赛区赛事.共有39家企业报名参赛,通过初审,25家进入复赛,其中初创组10家、成长组15家,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六大领域。共决出初创企业组一、二、三等奖各1名,成长企业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名,并推荐3家优秀企业代表我市参加省赛,其中安徽五粮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分位居第二,成功晋级国家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获优秀企业奖,创我市参赛企业历史最好成绩。

  据悉,今年我市将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继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强化培训指导和上门服务,精准施策、定点指导,着力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完成全年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的既定目标。按照以升促建的原则,强化对六安高新区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建立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大力引进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打好基础,努力打造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集聚高地、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继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开发园区和规上企业利用废旧厂房、仓库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新型科技平台。力争全年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或众创空间2-3个。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大力推动产学研对接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快高新技术转移转化。完善技术研发、集成、熟化、产业化链条,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全年转化运用重大科技成果5项以上。

 

 选择年月
<2019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科技创新迸发活力——市科技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侧记⊙加快引育创新创业人才⊙栀子花香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