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员 王新春
雨过天晴,泥泞的村道上迎面走来一个身穿渔裤、肩扛捕鱼大网的壮实中年汉子,他就是裕安区固镇镇老楼村民组农民李祥付,黝黑的皮肤、宽厚的双肩,尽显劳动者体魄;棱角分明的五官和坚毅的目光,展示了不畏艰难,相信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年年有余的殷实生活
见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他乐呵呵地邀我们同去看他捕鱼。大约十分钟路程,扶贫工作队员和他一起来到其承包的鱼塘边,面积20多亩的鱼塘环绕着老楼庄台,水面波光粼粼,鱼儿在其间游荡,李祥付熟练地向塘中撒下大网……
等待收网的间隙,李祥付与我们聊起了家常。他带着骄傲的口吻给我们算起了近年的收入账:2017年,承包了23亩鱼塘,投放鱼苗500斤,年底捕鱼3000斤,收入2.3万元,还有政府补贴5000元,扣除鱼苗、鱼饲料等支出,养鱼一项净收入两万元;2018年又多投放了鱼苗,净收入达到3万元。2018年,他从13户村民手中流转了112亩水田搞稻虾共养,春夏卖龙虾净收入10万元;秋天收稻12万斤,扣除流转费用4.5万元及人工费用,净收入5.4万元。这样一来,2018年在流转土地上获得收入15.4万元。两年下来,他的净收入20.4万元。再加上政府对他的医疗保障和助学支持,一家4口过上了舒坦的日子。2019年春节,李祥付一家四口,高高兴兴地到云南省昭通市岳父家过年,也圆了妻子和孩子们多年的夙愿。
曾经难熬的日子
说话间半小时过去了,李祥付下到塘里开始收网。一网网活蹦乱跳的草鱼、鲫鱼和大头鲢被拽上岸,看着装得满满的10个大鱼桶,他的眼睛更是眯成了一条缝。
趁着收拾网具的功夫,李祥付又与我们唠起了一桩桩往事。
“别看我现在干得这么欢,实际上前年还挣扎在贫困线上,家庭面临的困难让我几乎丧失了信心。我老婆有点精神疾病,丧失劳动力,常年服药,一旦犯病,还需住院治疗,每年医疗费在两万元左右;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摊上这种情况,我也不能外出打工,全家仅靠我一人忙活自家的几亩田,日子过得十分困难。”李祥付接着说,“屋漏偏逢连阴雨,2017年初我又出了一场车祸,虽然自己是轻伤,但却赔偿了对方5万多元。那段日子里呀,我真是灰心丧气,说重一点,放弃的心都有了。”
也就在那时候,裕安区纪委方面成了他的脱贫帮扶人。“你摆脱贫困有三点优势,首先,你有强壮的身体,农业生产方面只要你不偷懒,我再找人给你辅导,肯定会有好收获的;其次,现在贫困户都享受‘351’和‘180’健康扶贫政策,家属生病花不了多少钱;最后,贫困户子女上学都享受‘两免一补’的教育扶贫政策,你也不用担心孩子上学的问题”。相关负责人为他分析了脱贫的可行性,并鼓励他树立信心。帮扶人一番实实在在的话,说到了他的心里,从那时起李祥付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家庭生产搞上去,把家里的日子过好。
鼓励下的励志脱贫
那以后,李祥付承包了村里23亩水塘,向村镇银行贷款5万元,购置了鱼苗,又在镇水产养殖专家的帮助下,专心致志地搞起了养鱼。
“虽然我于2017年实现了脱贫,但帮扶人仍然三番五次到家里帮助我制订生产计划,解决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2018年初,我被镇上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我就想到要为其他贫困户增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每年,在我流转的土地上务工的贫困户20多人,我按日计酬,付出2.24万元工资。”说话间,李祥付将网具和10大桶鲜鱼装上了三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