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如何闯荡“大江湖”——霍山县下符桥镇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探寻
本报记者 储勇 沈贤中
近年来,随着小龙虾的热销,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位于霍山县“北大门”的下符桥镇,小龙虾养殖可以用“风靡”来形容,参与养殖的农户逐年增加,养殖规模迅速攀升,短短几年时间,小龙虾养殖一跃成为该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该镇小龙虾养殖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又是如何闯荡市场来获取最大收益?5月22日,记者专程来到该镇,走近小龙虾养殖户,探寻该镇小龙虾养殖“风靡”背后的产业发展情况。
小龙虾养殖风怎么刮起来的
下符桥镇属于山地丘陵地貌,畈区位于东淠河沿岸、横排头水利枢纽上游,地理位置好、水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发展小龙虾养殖的先天优势。
该镇农技站站长刘守田在接受采访时说,事实上,小龙虾养殖真正在该镇风行是在近几年,特别是2016年以后,稻虾共养模式在该镇农户中迅速蔓延开来。从最初的零星“放”养,到成百上千亩,再到如今养殖规模已达1.5万亩左右,占全镇水田面积的60%以上,百亩以上的养殖经营主体有15家,小龙虾养殖户达到1400多户。
那么,是什么刺激了农户养殖小龙虾的热情?“主要还是看好小龙虾养殖的收益。”该镇三尖铺村的郑宗怀是名副其实的小龙虾养殖“大户”,也是小龙虾养殖起步较早的农户之一。目前,他的虾田面积达到400多亩。郑宗怀“试水”小龙虾养殖是在2014年。
“2014年5月12日,我往农场闲置的9亩多水田里放了2000元虾苗,共650多斤,过了20天,也就是6月2日,这一天是当年的端午节,我捞了整整2000斤小龙虾,卖到市场上每斤5.5元,除去成本,20天净赚9000元,这件事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郑宗怀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成功的尝试,后来他坚定走上了养虾路,养殖面积逐年拓展。
事实证明郑宗怀的选择没有错,近年来,小龙虾的市场需求火爆,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从最初的每斤最高价四五元,卖到如今的四五十元,亩均收益达到2000元以上。巨大的收益下,小龙虾成了一项诱人的产业,郑宗怀说,他身边的农户郑文勇、方志刚、徐少银等农户,也纷纷加入到养殖行列中。据介绍,他所在的三尖铺村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达3000多亩。
“引导+扶持”为养殖热“加薪”
除了庞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养殖收益刺激,小龙虾“养殖热”的背后,还有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的推动。
该镇桃园村贫困户卢维洲一家系因残致贫,2014年起,在镇村的引导下,他开始了稻虾共养。“最初也就是在自己的三四亩水田里养,每亩收入近2000元,一算账,这比种水稻强啊,我就寻思着扩大规模。”
卢维洲说,了解到他的想法后,镇村帮扶人为他指明路子:首先,为他申报了产业扶贫补助,每亩500元;紧接着,又推荐他参加镇里邀请专家开展的稻田养虾技术培训。“这下我心里就有底了,到2016年我就把虾田面积发展到10亩,2017年,我又申请了扶贫贷款1万元,继续扩大规模,2018年又贷了4万元,虾田现在有30多亩了。”
桃园村副书记、村文书储承继告诉记者,依靠发展小龙虾养殖,卢维洲在2017年底就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在我们村,像卢维洲这样的例子不少,他们发展起来后,又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贫困户反过来带动一般农户养殖。”据介绍,桃园村有980户村民,目前养殖小龙虾的近600户,贫困户几乎家家养殖,全村养殖规模达3300亩。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