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让我憧憬美好未来”——贫困户李迎芝的生活新变化

  本报记者 张世巧 通讯员 杨圣

  “在遭遇大困难时,是民生工程实施的各项政策给我们这个迷茫的家庭带来曙光,帮助我度过难关。”家住裕安区平桥乡金马社区的李迎芝,家有四口人,丈夫袁学荣有病在身,自己本人患糖尿病,大女儿上大学,小儿子还在上幼儿园。李迎芝家是因病致贫,2014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家里也评为低保户,现在每月有800多元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说到民生工程实施带来的好处时,她感动不已。

  从2014年以来,李迎芝家享受了许多民生工程政策补助照顾。丈夫因肝坏死,经常住院治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难熬了。帮扶人了解到她家特殊情况,拿来民生工程“明白纸”,为她细致讲解健康脱贫兜底“351”和“180”工程: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在省内医院发生的限额内合规医疗费用,通过基本医保等综合补偿后,在区域、市级、省级个人自付费用实行3000元、5000元、10000元,即“351”封顶;在此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患者1年内实际慢性病有关医药费再按80%给予补偿。帮扶人一遍一遍讲解,李迎芝满含热泪聆听着,并卸下心理负担安心陪伴丈夫治疗。从2014年开始到现在,健康脱贫兜底“351”政策为李迎芝家报销了5万多元医疗费用,“180”政策慢性病治疗又报销了近万元,让她再也不用为治病筹钱发愁了。

  大女儿去年考上大学,这让李迎芝一家喜忧参半,李迎芝和丈夫是地道农民,女儿能考上大学,给全家人带来了幸福和骄傲。忧愁的是上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从哪里来,丈夫袁学荣愁得吃不好睡不着。社区工作人员听说后,让他们不要着急,告诉他们孩子一定能上得了学。在社区帮助下,女儿成功申请了3000元的助学金。民生工程点亮了寒门学子大学梦,贫穷并不能成为求学路上的“拦路虎”。“定当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李迎芝的女儿在踏入大学校门时这样告诉妈妈。

  李迎芝的小儿子今年5岁,在上幼儿园,学前教育促进工程每年资助1000元,帮助解决了小儿子上学问题。乡里和社区干部经常来随访慰问,根据家庭情况和身体状况,给袁学荣介绍安排了在小区当门卫的工作,每月能挣一千多元。如今李迎芝家生活也有了保障,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选择年月
<2019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省及宿州市关工委来我市互学交流⊙全力推进“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 ⊙培育发展带头人打好脱贫攻坚战⊙首届中国有机富硒产业发展峰会在金寨举行 ⊙顺河镇积极做好2019年征兵工作 ⊙“民生工程让我憧憬美好未来”——贫困户李迎芝的生活新变化⊙民俗文化 绽放校园⊙城南镇疏堵结合做好秸秆禁烧工作 ⊙“大分诊”,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分路口镇开展“蓝盾”砂石专项整治⊙金寨县医保局扎实推进医保民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