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圣凤
三元者,天元,地元,人元也!
天元,乃朗朗乾坤;地元,为浩浩大地;人元,是天地之间勤劳善良勇敢的人民。人食五谷,五谷生于大地,大地滋荣靠阳光雨露,所以,《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之语流传千古。六安市有三元小镇,三元人信天、信地、信自己,古蓼大地的深厚遗存滋养着这里淳朴的民风,他们相信,只要坚守“本善”之心,用爱,用赤诚,用汗水去生活,去劳动,天地定会给予人民以最大的恩惠和福祉。
三元,是个饱满丰盈的名字,古往今来,前世今生,摒得住底气,守得住元神。三元有肥沃的土地,生五谷,兴六畜;三元有古老的史河,像血脉一样,丰田园,泽万民。三元人以“三元”二字为自己的土地命名,有神采,有气派,有根基,有憧憬。
古遗址
三元镇东部僧窑村附近,有低低的山岗,其中一个岗丘,当地人称为黄大包。远远望去,坡度缓慢,松林静谧。据考证,这里有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石器。给我们引路的徐君,老家居于此,他说小时候去学校来回都要经过这一带山林,经常可以捡到一些造型奇异的“石头”,青色,打磨得光滑,有线条和图案,刀型的,剑型的,塔型的,方形的,圆锥形的……形态各异。尤其是下过暴雨之后,那些东西经过雨水的冲刷,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色泽,与周边其它山石区别很大,非常显眼。大家都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但究竟是什么,人们无从知道。
2013年,六安市文物局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这里众多奇异的石块和台垒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经实地考察论证,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霍邱、叶集、固始等地,在上古时期隶属于古蓼国。春秋时期,即鲁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楚国公子燮灭掉蓼国重设蓼邑,蓼邑属楚。后又分蓼为两个邑,一为雩娄邑(邑治在今固始县陈淋镇附近),二为鸡父邑(邑治在今金寨县开顺镇)。三元,史上乃为东蓼之地的霍邱治下,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承载着古蓼以及楚国厚重的文化历史,沉睡于地下的石器遗址,是研究淮河文明、淮河文化和人类文明进程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宝藏。
在僧窑新石器遗址的一侧,正在开辟道路,新农村建设正迈着雄健的步伐滚滚向前,机器的轰鸣和沉睡的宝藏共同拥有这一片天地。一边是静止的文化,一边的飞奔的发展,时光以不同的速度行走在人间,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别样的风景。
俯身抓起一把沙土,这是从土地的皮层下翻出来的新鲜的泥沙,向上一扬,沙土从指间滑出,顺风而走,划出优美的曲线,又落入大地。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从大地中来,再回到大地中去,人如此,草木如此,一切生活的痕迹皆是如此。这一把沙土中,沉积了多少草木的腐质,记录过多少生命的印迹,已经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负载着无限丰富的文明信息,记载无数兴亡成败,它上面有过金戈铁马,也有过风花雪月,有过山崩地裂,也有过沧海桑田,这是自然人文、宇宙洪荒给人类世界留下的一条寻根的绳子。
站在四月的田埂上,眺望那一块沉默的土地,想象着它曾经的喧嚣,曾经的辉煌,曾经的新生和寂灭。这里走过的无数先民,他们果腹的也是这一片土地上出产的稻米,他们饮用的也是大别山潺潺而下的清冽山泉,照耀他们的也是我们头顶上这一轮太阳。而今,石器和它所属的那个时代,早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日月照样升起,万物照样繁荣,推动岁月车轮前行的,有我们的力量,也有先人的力量。
我不由向埋藏古代遗迹的这一片厚重的土地,深深鞠躬致敬。一抬头,我发现松林俊逸,沙沙作响,似乎有无数的语言在林中回荡。
觉林寺
很久就听说三元镇有个觉林寺,曾经香火繁盛,今天奔着觉林寺来了,却没有找到觉林寺,只有一株老树轩然挺立,虬劲婆娑。
据说这棵树当年在觉林寺内,只是一棵晚辈的树,那时候寺内古木参天,林荫蔽日,庙宇在老树的翼下神圣,老树在袅袅香雾中庄严,鸿钟阵阵,木鱼声声。
那时候,寺内供奉有西天大佛、观世音菩萨、文财神、武财神等塑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周边众多的乡民前来祭拜,有演木偶戏、皮影戏的,拉洋片的,唱大鼓书的,玩花灯的,各种各样的杂耍表演,民间传统花灯,还有百姓们五花八门的生意买卖,热闹非凡,形成远近闻名的四月八庙会。
解放初,这里推倒寺庙建成学校,孩子们在这里读书习字,诵经声变成了朗朗的读书声。原觉林寺只有一棵大树被保存下来,这棵树愈发枝叶茂盛,亭亭如盖。当孩子们在上课的间隙,把目光投向窗外,一抬眼就能看见这株老树,脚踩大地,肩担日月。老树沧桑皴裂的皮肤像一本载满人生密码的大书,经得起一辈一辈人的翻阅,经得起年深日久的揣摩。
当我凝望这棵老树的时候,恍然多了一双不被世俗污染的眼睛,有一种被佛主摩顶的感觉,似乎回到了觉林寺未毁前的香火缭绕之中:
老僧低沉缓慢地说:那时候,有十位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觉林菩萨是其中一位,排在十林菩萨的第九位。他口念《法华经》,虚晃的目光穿过婆婆榆浓密的枝桠,落在一个并不确定的位置,继续说:心里的颜色并不是画上的颜色,你眼中看到的颜色,也不是画上的颜色,更不是心里的颜色,因为心是随着外缘变化而变化的。画师的画色,心色,跟已经呈现的画面不相干……”
我问:觉林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僧说:是菩萨讲解佛义,颂释迦摩尼功德的地方。
我问:为什么觉林寺那么多,苏州有,重庆有;中国有,越南也有……
僧说:十菩萨颂释迦摩尼佛祖功德,足迹遍及四海。
我问:为什么觉林寺香火能够常盛?
僧说:布道万民,解一方之苦,佛很用心。
史河渠
当史河从大别山奔涌着、跳跃着,绕过一座座山,流到三元的时候,已非常缓慢。在三元政府的一张展板上,我们以临空的视角观看史河,它像一位仙女,昂首挺胸,长袖飘飘,优雅地舞在三元这一片沃土之上。
突然一种错觉,似乎走上了都江堰。前方一个鱼嘴型岸渚,凸出在史河中央,把河道一分为二,像极了都江堰的鱼嘴坝。而三元的鱼嘴坝,不是人工修建的,自然天成,它把史河河道切割成两路,易名沣河了,往西去的叫沣西,往东北流的叫沣东。沣西沣东双手展翅,张开多情的怀抱,抱住三元小镇,把源源不断的血液灌注在大地的血管之中,让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元的水稻年产量,小麦年产量在同等乡镇中都是居于高位的,农民们五谷丰登,幸福而满足。
曾几何时,淮河情绪暴躁,喜怒无常,时而友好,时而发威。淮河泛滥期,无情地吞噬掉大片良田,百姓收成无着,生活水深火热。上世纪五十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百万大众兴修水利,经过多年努力,淠史杭工程像血管一样,布满史河水系,造福万民。
河堤之上,草长莺飞,和风拂面,正是四月春好处,远远近近,一派祥和,农民屋前的桃树绿肥红瘦,遍野的油菜花自在地绽放,空气里流动着丰硕的香气。这一切美好,都与我面前的这条大河息息相关。万物离不开水,据考证世界上每一种文明的发源地都伴随着一条河流,所以,人们总是喜欢把养育生命的河流称为母亲河。史河,这条跨越皖豫两省的母亲河,它不仅以丰腴的乳汁滋养两岸的人民,它还以非凡的美丽养眼养心,给人们以精神的抚慰。
中国人最讲究“道”,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三”包含着“繁多”“众多”“无尽”之意,对“三”的解读如果写在纸上,印在书上,估计可以多到汗牛充栋,多到车载斗量。三元镇,把名字中贯以“三”,自然生出了多重意义。不论人们对“三元”有多少种解释,“元宝说”也好、“连中三元说”也好,诸般等等,我还是最相信自己的感觉:当脚步踏上三元的土地时,内心深处涌上来的是一种饱满的元气,朗朗天空,浩浩大地,以及三元人脸上朴实的笑,都让一种爱,弥满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