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正文——奉献的人生最有意义

  本报记者 杨秀玲 王婷婷

  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干净整洁,说话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见到来访者热情地伸出双手……,今年84岁的邵正文,不论是作为原六安机床厂的工人,还是退休后在小区内作为一名普通居民,他认定奉献的人生最有意义,坚持数十载,始终如一。

  邵正文出生于1935年,在那个战火不休的时代,他是建设新中国的第一批人,1955年参加工作的他有着使不完的力气与热情。1955年在双河粮站工作、1958年调到六安市钢铁厂成为一名鼓风工、1959年到合肥接受技术培训、1961年至1969年又成为六安市农业机械手拖厂的一名车间主任。1969年以后又成为机床厂的电镀工。邵正文就像一块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1965年他被评选为安徽省劳动模范。揣着荣誉证书邵正文更觉得工作的意义之所在。即使在后来被升为厂里的主任,不用再下车间工作的时候,他还是跟所有的操作工一样奋斗在一线。

  在三十余载的工作里,他总是说“工作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党员就要奉献,奉献如大河淌水,始终如一”。

  “家人一直都很支持我,老伴十几年前就去世了,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大孙子都已经参加工作了,现在我就希望他们能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邵正文告诉记者。

  在工作期间每逢休息日,邵正文数十年如一日地每天从农场担上百斤粪水送到周边菜农的菜地施肥,一个来回两个小时。每天坚持清扫一条街的垃圾,黎明前、黄昏后、三十余年风雨无阻天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退休之后可把我急坏了,天天待在家里没事情干啊!”邵正文着急地说。1985年退休后的邵正文,在居住小区附近转了又转。他发现小区的公厕没有人打扫,这种脏活累活,很多人给钱都不干的。邵正文自掏腰包买了口罩、手套、工作服、垃圾桶,又做起了志愿清扫卫士。这一坚持便又是二十多个春夏秋冬,周围的邻居也从开始的不理解、嘲笑、远离,到后来的尊敬,并自觉打扫卫生。

  2012年,赶上国家的好政策,邵正文拆迁后在城区友谊北苑分得了一套房子。现代化的小区,有了物业,有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路面有人清扫,垃圾有环卫工倾倒,生活环境更加干净舒适了。家里人也觉得77岁高龄的邵正文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可是,邵正文闲不下来。“我忙惯了,一歇下来我就觉得浑身不舒服。”邵正文乐呵呵地说着。于是,小区的楼道又成了他的“战场”,他主动帮社区打扫卫生,拦也拦不住。

  今年,邵正文已经84岁了。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只有小学学历的他最爱看的是《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小孙子马上要高考了,为了给孙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近,邵正文搬到了社区的康养中心居住。“在这儿住,平时能跟几个老年人聊聊天,给康养中心的鸟加加水、添添食,按时擦擦窗户,有时把门口的人行道地面打扫打扫,生活过得有规律,还能锻炼身体。人到晚年,能动就不要闲着,能为别人多做点事儿,挺好的。”

 

 选择年月
<2019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邵正文——奉献的人生最有意义 ⊙让水清岸绿 建美好乡村⊙打早打小铲“毒瘤” “破网打伞”不手软——霍山县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侧记⊙我市力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六安海关(筹)利用原产地签证助力企业享“红利” ⊙今年前4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8.7% ⊙我市开展 医疗器械“清网”行动 ⊙清风“小课堂” 优化“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