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缝补”病害路面保畅通——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钟易兵
本报记者 王元军 文/图

一条柏油路面,使用寿命期为12年左右。道路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及车辆碾压和季节变化的热胀冷缩,会让沥青路面出现车辙、推移拥包、裂缝等问题,为了增加使用寿命期,平常就需要养护。金安区公路管理局的钟易兵,一个平凡的道路养路工,二十年如一日,将他青春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道路养护事业。
初见钟易兵,黝黑的面庞,结实的身体,不善言辞的表达,就能看出作为公路养护人员的辛劳和淳朴。“我们的工作包括日常养护和道路抢修,工作日基本上6点多就开始工作了,因为有很多前期准备工作要做。一线养护工包括我在内6人,工作范围包含金安区境内的所有县乡道。”钟易兵介绍,养护工最常见的工作就是修补路面裂缝,路面经过碾压和热胀冷缩原理,会产生裂缝。出现裂缝后,遇雨雪天气,水沿着裂缝渗透后,会对路基产生影响,导致水毁路面的后果。钟易兵和他带领的养护工们,就要通过平时在道路上巡查、勘测,在大小不一的裂缝上刻缝、清理、灌胶。
刻缝、清理、灌胶,说起来容易,其实操作起来对施工工艺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要进行检测观察,根据裂纹大小,选择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然后切缝、吹灰、处理,最后进行灌缝处理。灌缝要均匀、饱满、线条要流畅。在长期的工作中,钟易兵在实践中发现灌缝设备可进行改造,就认真思考、琢磨,大胆实践,并带头与同事一道,对灌缝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功效。
公路养护属野外作业,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是个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拿补坑槽为例:按照修补材料和工艺分为冷补和热补。冷补主要用于应急性修补,热补一般应用较多,补坑槽前一般要测定破坏部分的范围与深度,按“圆洞方补、斜洞正补”的原则,结合道路走向划出坑槽修补轮廓线、进行切缝、清除坑槽内的杂物和灰尘,再洒铺一层乳化沥青作为封层后进行摊铺、初平、从边部向中间压实。在修补的过程中结合适时环境、温度、湿度,特别要注意松铺系数、厚度、平整度、压实度等技术参数。打个比方,好比做饭用什么品种的米、多少米、放多少水一样,你掌握得恰当,做出来的饭就柔软可口。补坑槽也一样,掌握得好摊铺就均匀、平整、线条顺畅,坑槽周边充足,并能与原路面无缝对接。
“每当一处坑槽修补完成,一处裂纹达到处理,车辆从其驶过,旅游通道畅通无阻,我心里就无比激动和自豪,非常有成就感,好比一位画家,创作了一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佳作。”钟易兵最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