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瑞 储著坤 曹辰
三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赶赴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调研考察农村、企业、高校、科研文化单位,极大鼓舞了安徽百姓。
今年4月15日至17日,皖西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再次走进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用时间节点记录下了大湾村村民一天的生活轨迹,了解到了当下大湾村的新变化,深入感受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建设答卷,特别是老区人民永跟党走的红色精神传承——
AM 8:00
村民变身上班族
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坐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的山脚下,白墙灰瓦与漫山滴翠相映成画,太阳从树梢渐渐升起,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欢快而忙碌地一天开始了……
天刚蒙蒙亮,村民刘辉洪忙完家务后,沿着宽敞的水泥路,将两个孩子送到了附近的小学。她的丈夫麻利地拿起工具,向家门口的游客集散中心项目工地走去。
“儿子11岁,读五年级,女儿五岁,上幼儿园中班,送完孩子我还得去民宿上班。”早晨8时许,刘辉洪来到了大湾民宿。大湾民宿就开在扶贫搬迁安置点内,属于村集体所有,8个房间,10个床位,在供客人共用的厨房里,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等一应俱全,刘辉洪在这里既当保洁员、收银员还兼职管理员。
“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可多着呢,上海、深圳、北京等全国各地都有,平日房价258元,节假日房价298元,离五一小长假还有几天,客房都预订满了。”刘辉洪一边忙碌,一边聊起了身边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前,我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如今,公公重病卧床,婆婆体弱多病,都需要照顾。两个孩子在外上私立学校,也不太方便。”
看到老家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初,刘辉洪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到了老家。“在家门口,光上班一个月就有1500多元,还能抽空接送孩子,回家烧饭,丈夫也能在家门口打工,一家人又团聚了。”刘辉洪笑眯眯地说。
“大湾村现在是3A景区,一到节假日,房间就供不应求。”刘辉洪风趣地说,去年十一长假,大湾民宿进账两万多元,按这势头,今年会轻松破十万元呢。
“目前,大湾村已引进鸿源集团对大湾组进行房屋改建,打造乡村民宿,下一步,将对大湾组统一规划改造,打造民俗旅游文化,逐步将大湾村大湾组打造成集休闲观光、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景点。”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说,当前,在建一个有上百个房间的民宿群,工程完工后,接待能力将有很大提升。
AM 10:00
农家乐里炊烟飘
接近中午时分,大湾村的一些农家乐门口,旅游大巴停得整整齐齐,就餐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
“你们啥时候从马鬃岭景区下来吃饭?先把菜点好,我早些烧,要不人太多了,忙不过来。”大湾喜来山庄负责人闵玲拨通了一个旅行团联系人手机,熟练地记下了对方要点的菜品。
“现在还不是旺季,游客都多的不得了。你看前面大厅,还有8桌人没有吃完。”闵玲挂完电话,简单说了几句,便又跑进厨房,帮丈夫石尚虎洗菜、切菜、端菜。
眼前的闵玲虽然忙碌但十分充实,谁也想不到20年前,巴不得离开这穷山窝,出去挣钱的夫妻俩,如今又返回到了家乡。“那时候,吃不饱饭,跑到上海一家印刷厂打工,风风雨雨漂泊了20多年。”闵玲说,大湾村从昔日的穷山窝变成了令人向往的景点,游客接踵而至,2017年10月份,利用自家的楼房开起了农家乐。
“道路变宽了,环境变好了,就连人的精神面貌也都发生了变化,山上山下,红色绿色处处都是景,吸引了广州、青岛等各地游客。一天下来,农家乐能接待20多桌,一年下来挣个十多万不成问题。”闵玲对未来信心满满。像闵玲一样,大湾村许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陆续返回家乡,走上了致富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