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丽 本报记者 张玉
因为先天性耳聋,让她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比常人多了几分艰辛,可是靠着自己的努力、父母的坚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助,她又是幸运的,能够走进学校学习,获得快乐的童年以及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这个女孩她叫汪欣玥。先天性耳聋致使她从出生那天起就来到一个无声世界。今后该怎么办?出生时,汪欣玥的父母望着这个小女孩陷入了绝望……也因此踏上了求医的道路,只要有一线希望,汪欣玥的父母就绝不放弃。
2012年,正当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得知我省将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纳入民生工程实施,可以免费适配助听器并参加语言康复训练的消息。汪欣玥父母立即到霍山残联申请了项目。带着渴望和欣喜,汪欣玥一家来到了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听力测试,并给她适配了助听器。获得民生工程救助项目资助后,小欣玥来到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参加免费的康复训练。在这里,小欣玥不仅获得了系统的听力和语言康复,还找到了快乐、自信,让原本不幸的她收获了难得的快乐童年。
经过康复训练,小欣玥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可以开口说话并交流,于是,小欣玥离开市特殊教育中心走进了普通小学,和正常孩子一起读书。
她残缺的双耳中,那个若隐若现的助听器,是帮助她实现求学梦的所有依靠。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小欣玥和班上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样读完了小学五年。可就在那一年,她的父母看到她越来越沉默寡言,后得知女儿的听力下降得厉害,这使本就不幸的家庭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2015年11月的一天,爸爸带着小欣玥又一次来到霍山残联,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情况,并建议她参加民生工程人工耳蜗免费手术项目。
在重大的选择面前,小欣玥坚强而勇敢,她愿意试一试,只要能听见,她说再疼也不怕。手术后,小欣玥正读小学六年级,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经过市县残联多方协调,让她每周五半天到六安市特殊教育中心预约康复训练。
每周奔波在霍山和六安的路上,小欣玥从不叫苦叫累。望着女儿重新绽放出鲜花般的笑脸,小欣玥的父母由衷地说:“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残联的同志,是民生工程的实施,拯救了我们一家!”
如今已上初中的小欣玥,在霍山二中这所充满爱的校园里读书,初中三年来,汪欣玥在学习和表现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她以自己的刻苦勤奋缩小了与同学之间的差距。
课堂上,她所佩戴的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会受到环境噪音的干扰,她聚精会神紧随老师的手眼认真“看”讲,面对不懂和疑问,她就积极地向同桌进行询问,靠着坚强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自学精神,不断消化吸收着老师授予的每一门课程。在多次期中、期末大型考试中成绩优异,成为年级的“学习进步之星”;每学期结束时,汪欣玥同学都被同学们推选为“三好学生”;她的书法作品也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奖项,乐观、开朗、进取的汪欣玥同学感染了大批身边的同学,也成为学校多次表扬的典型。
对待生命的态度往往会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惠残民生工程的实施,点燃了小欣玥一家的希望,鼓励着她与命运抗争,老师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帮助,更是增添了小欣玥追求梦想的渴望,衷心祝愿这个顽强女孩在追梦的路上,走得更远,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