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该区三元镇祖师庙村贫困户李西海,因高血压、脑血栓瘫痪在床,虽享受兜底保障类政策,但生活无法自理。镇、村两级考虑他的特殊情况,将他安排到新塘村沙塘康养中心,生活起居由护理员全程照料,如今李西海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在康养中心他结交了朋友,生活也不孤独了,精神状态好了,常年瘫痪在床的他,每天还想着扶着床起来走几步。据了解,该区计划年底前解决一半以上类似李西海的失能、半失能贫困人口集中供养问题。
均衡行动避“悬崖效应”
夯实根基求“扶贫实效”
孙岗乡白龙井村的王昌红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并不是贫困户。可谁曾想,因小女儿患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巨大的治疗花费把家庭拖入了贫困边缘。2018年9月,在省二院就医花了近60万元,通过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报销48万元后,还需自付近12万元。幸运的是,叶集区出台了直接惠及非建档立卡群众的“1579”补充医疗保障政策。在享受这一政策后,她女儿的治疗费用还可以分段报销7.85万元,剩余自付部分不到4万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建档立卡户可享受产业、住房、医疗等多种扶贫政策,而部分未达到建档立卡标准的群众,因疾病等因素处于贫困边缘却享受不了扶贫政策。如何避免“悬崖效应”?叶集区正视这一问题,探索均衡发展,实施了边缘边远均衡行动。一方面,抓边缘贫困,重点关注收入略高于扶贫标准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家中有重病、残疾、低保等边缘贫困人群,逐村建立台账,区政府及时出台补充医疗保障“1579”政策,防范因大病致贫。去年该区343人享受“1579”救助资金359万元,人均减少大病合规医疗支出1.05万元。另一方面,抓边远贫困,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力度,致力于全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同步谋划、分步实施,让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均衡发展。据统计,近3年来,该区农村550平方公里范围内“双基”建设累计投入18亿元。截至目前,全区实现76个村社村村通6.5米宽水泥(沥青)路,72个村社开通“1元”城乡公交,村村建有160平方米标准化卫生室。通过发展卷皮扶贫车间、光伏电站、租赁出租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该区紧盯“精准”二字不放松,着力实施基层基础夯实行动,确保让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把好精准识别关,坚持应纳尽纳、应扶尽扶,2018年依规新识别77户202人,动态自然增加843人,自然减少1483人。把好精准施策关,建立完善扶贫项目库,严格执行到村到户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做到措施到户精准。把好精准退出关。开展专班核查,区级均抽调乡村两级200名专业扶贫干部,对标脱贫标准,逐村逐户核查预脱贫户家庭实际情况,防止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
志智双扶强“内生动力”
跟踪预警筑“返贫防线”
姚李镇漫山红村60多岁的胡国富,家属和儿子均为智力残疾,他本人身体状况也一直欠佳。过去由于对生活没信心,不仅对脱贫不上心,而且他对屋里屋外的环境也非常不讲究。可自从去年6月村里建起“新风爱心超市”后,村民们发现,老胡变得讲究了,脱贫干劲足了,而且还经常打扫卫生,注重家中物品的摆放规范,屋里屋外环境卫生与过去相比“大变样”。
原来,村里的“新风爱心超市”将贫困群众主动参与培训、发展产业、落实就业、讲究卫生等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实行积分制管理,对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脱贫主体意识强的群众定期发放奖励积分,积分可兑换奖品,这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据了解,目前该区已建成46家村级“新风爱心超市”,仅漫山红村的“新风爱心超市”已有500户次兑现奖励积分。
脱贫攻坚,既要强化政策帮扶,还得处处激发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激励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叶集区强化“志智双扶”,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主体作用,着力帮助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除建立村级“新风爱心超市”,该区实施了面向贫困对象的技能课、政策课、帮扶课、励志课“四堂课”培训项目,参加培训的贫困群众1500余人次,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脱贫信心进一步增强。
打好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至关重要。为防范脱贫户因重大变故返贫,该区实施防范返贫预警行动,建立健全防范返贫预警机制,全程跟踪脱贫实效,对返贫户及时落实帮扶措施,筑牢“返贫防线”,确保稳定脱贫。该区对9044户脱贫户进行跟踪监测,根据家庭发展及收支状况,综合判断脱贫稳定性,分级分段监测返贫风险。对返贫风险高的提前介入、加大干部帮扶和综合施策力度,前置防范关口。去年该区返贫率为0.2%,返贫的14户均为家庭成员生大病且依规不享受“351”“180”政策,经核实确认予以返贫,及时享受健康扶贫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