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振翅飞——贫困户“蝶变”新型职业农民引领乡村振兴侧记
胡圣卫 本报记者 黄雪彦
脱贫攻坚,人才为先。近年来,舒城县探索创新,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带领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稻虾套养”来致富
徐大武家住张母桥镇林业村一个偏远小村庄,一家4口人,妻子体弱多病,家有两个上学的小孩,守着几亩田地,虽勤勤恳恳,但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2014年以来,徐大武多次参加县乡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学习了一些科学种养技术,在镇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徐大武流转了该村500亩农田,开始了水稻种植。
老徐勤劳苦干,从播种、育苗、插秧、灌水、除草、到收割,都亲力亲为,村民常见他在田里忙碌的身影,戏称老徐是“泥人”。与此同时,镇农业技术部门经常上门指导防病、治虫等技术,并带来一些新信息、新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水稻获得了丰收,净收入近10万元,年底,老徐主动向村里申请了脱贫。随后,老徐又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购买了久保田收割机、东方红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进行机械化科学种植,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2018年,徐大武学习了稻虾综合种养新技术,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发展110亩龙虾养殖,进行“稻虾套养”。“水稻田可以为龙虾提供活动场所,龙虾以害虫和水草为食,可以吃掉田里的杂草和一些害虫,另外,龙虾在稻田里游动,增加了稻田里水的溶氧量,排出的粪便还能为水稻增肥,水稻和龙虾的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让田里种植出的大米口感较普通大米更糯更香,而小龙虾的外观也更干净、肉质更细腻,一年算下来,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说起龙虾养殖老徐如数家珍。
如今,徐大武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种养大户,自己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同时,流转本村20多户贫困户的土地,带动户均增收近1000元。
脱贫路上“领头羊”
在棠树乡窑墩村张正傲的养殖场里,膘肥体壮的羊只看到了张正傲,争先恐后地围拢过来。“早晚二餐,定时定点,每到‘饭点’,羊儿就活力四射。”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羊群,40多岁的张正傲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张正傲和妻子因为残疾,过去家庭收入较低,务工也处处艰辛。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脱贫致富梦?在乡村干部的指导下,张正傲拿起羊鞭,当起了羊倌。
“说起来易做起来难”提起刚开始养羊的日子,张正傲感慨地说,“要选择优质羊品种,首先需要技术;一只两只肯定养活不了我们一家人,规模要上去,就需要一笔不菲的资金。”
没有技术,乡里将他送到新型农民培训班学习;没有资金,扶贫工作队帮他筹措资金。2014年,张正傲购买了湖羊开始养殖,为了使羊健康长大,他坚持白天出门放羊,脸被晒脱皮,膝盖被摔破,身体被雨淋病,他从不言苦;遇到羊羔出生高峰,他时常熬夜给羊羔喂牛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底,湖羊已发展到近百只,张正傲家境逐步好转,技术快速提升,越干越有劲,他逐渐成长为养羊的行家。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乡邻脱贫致富,在乡村协调下,张正傲与村里贫困户商定养羊协议:将自家的部分繁殖种羊寄放到各个有发展渴求的贫困农户家里养殖,年底或第二年将种羊归还张正傲,所产小羊羔无偿赠送给贫困户养殖,张正傲教他们养羊的技术。
“下一步我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专研科学养殖,大力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养殖,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张正傲说。通过养羊,张正傲不仅摘掉了“穷帽”,也摇身一变成为棠树乡响当当的湖羊养殖大户,脱贫致富带头人。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像徐大武、张正傲一样,舒城县这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逐渐发展壮大。近几年来,该县培训适龄贫困劳动者3623人,一些人经过培训、实践成长为优秀新型职业农民。如河棚镇郭其稳、刘全兰夫妇建起了茶叶加工作坊;百神庙镇汪存民靠着勤劳的双手进行科学养猪;汤池镇常院村知恩农民合作社蘑菇产业圆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成了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技术底子好、接受能力强,富有激情与干劲,自己实现了脱贫致富,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舒城县扶贫局副局长翟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