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遵远收集整理

三、六霍起义胜利后,迅速组建红33师
六霍起义胜利后,蒋介石以陈耀汉独立旅为主力,调集近千人的反动武装到六霍起义区域“围剿”,纠集遭到六霍起义打击的反动民团和地主豪绅组成“反共队”、“清乡团”,在六霍起义区残酷镇压和血腥屠杀革命者,仅独山一地,被敌人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达200多人。起义的领导人吴干才、朱体仁、许希孟等在六安三区郝家集一带被敌人逮捕惨遭杀害,并斩首示众。起义区的党组织和农民协会遭到敌人的严重摧残。
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通过总结独山起义以来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到,群众斗争离不开坚强的革命武装支持。必须把分散的起义武装集中起来,成立红军部队,才能坚持长期的革命斗争。于是,六安中心县委1930年1月在第十次常委会上决定,把独山起义的武装编为安徽红军游击队第一纵队,冯晓山任纵队长;把西镇的游击队编为安徽红军游击队第二纵队,徐育三任纵队长。并根据商南红32师常来麻埠、流波一带游击的情况,准备在麻埠、流波、闻家店一带建立军事指挥中心,以便于在闻家店办公的六安中心县委能够指导整个六霍地区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1月20日,六安中心县委将安徽红军游击队第一、二纵队集中到流波与先期到达的六安六区游击大队会合。在此,舒传贤主持召开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和游击队党团负责人联席会议,宣布将上述3支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由合肥特别区派来的军事干部徐百川任师长,鲍益三任党代表,姜镜堂任师委书记,张建民任政治部主任(数日后由姜镜堂兼任)。红33师始辖两个团:第一纵队与六安六区游击大队一部合编为第106团,冯晓山任团长,高天栋任副团长,余爱民(即詹慕禹)任党代表;第二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大队一部合编为第107团,徐育三任团长,李锡三任副团长,孙能武(即汪维裕)任党代表。全师200余人(其中党员40多人),长短枪145支。
红33师成立后,根据当时霍山统治阶级武装力量比较薄弱,而且集中在城内的实际,于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凌晨,在霍山游击队、赤卫军2000多人配合下,分三路进攻霍山县城。中共霍山县委组织赤卫队埋伏于六霍通道,负责检查来往行人并堵截退逃的敌人,又将三尖铺以北的电话线剪断两根,使六安和霍山的联络中断。当日午前,红33师由西门强攻入城,与敌人激战到下午四时,守敌自卫团被我击溃,伪县长甘达用慌乱中向伪省长发电告急:“霍山失守,请火速派省兵来援”。后便狼狈逃出县城。
红军进城后,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群众50多人。为避免伤亡,红33师于当日晚主动撤出县城。第107团开往西镇,第106团奔赴流波一带,积极整理内部,肃清反动民团,发动群众。红33师组建不久即攻克霍山县城,使其成为红军在安徽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显示了刚刚诞生的红军部队的威力。
随后,红33师便开赴七邻湾南庄畈,师部和政治部驻南庄畈村陈家畈,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
1930年2月,在莲花山的混成团团长毛月波按照红32师周维炯的来信指示,率混成团移驻油坊店。任务是配合新成立的红33师,在麻埠、油坊店、金家寨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呼应红33师巩固和发展革命武装起义成果,建立皖西革命根据地。
各地游击武装在与敌作战中不断壮大。六安三区、六区和西镇的起义武装上升为主力红军后,又都重新组建了游击武装,其中六安三区游击队有200多人,长枪13支;六区苏维埃警备队(即游击队改编的)共150人,钢枪10支、盒子2架、余均土枪;西镇游击队有长短枪30余支、盒子2架,另外还有一些土枪。
农民武装发展也很快。燕子河杨畈人汪永熙在燕子河以北的永佛寺地区组织了有400多人的红色赤卫队并任总指挥。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他的三弟、四弟和三个儿子都参加了赤卫军。
在六霍起义胜利的影响下,皖西潜山县清水寨一带于1930年2月4日也爆发了较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并将原来的秘密武装和部分起义群众组建为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共100余人。后来,配合红33师投入了一系列战斗。
四、红32师、33师协同作战,共创皖西革命根据地
六霍起义胜利和红33师成立后,红32师积极配合支援红33师,并肩作战,巩固六霍苏区胜利成果,不断扩大苏区范围,积极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并使豫东南和皖西两块革命根据地连为一体。
1930年2月中旬,红32师为支援33师巩固和扩大“六霍苏区”,派周维炯率两个主力团第三次东进皖西。六安中心县委闻讯后立即决定:红33师与32师“会师麻埠,给六安的敌军主力张季荃部一个重大创伤,直攻独山河口,恢复三区工作,把三区和六区形成整个的赤区(长140里,横60里),同时伺机进攻苏家埠和霍山。”
为了便于统一指挥和行动,两师组成了前敌总指挥部,由周维炯、徐百川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红32师和红33师协同作战,首先攻占麻埠,缴枪30余支;接着乘胜追击溃逃之敌,连续攻占独山、两河口,给予张季荃部和独山“自卫团”以沉重打击,缴“自卫团”枪16支。继之又歼灭窜犯流波之敌英山“自卫团”一部,缴枪10余支。至此,独山、麻埠一带起义的基本区域完全恢复。
为了加强皖西根据地建设,把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各项事业,1930年3月21日至25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在现金寨境内的七邻湾关帝庙召开了所辖六安、霍山、霍邱、英山、寿县、合肥六县党的负责人和红33师领导人联席会议。提出了“动员六县全党同志”,“推进六县的革命高潮”的总任务,作出了政治任务、六县工作计划和军事问题等九项决议案,强调党对政权和红军的绝对领导,彻底执行土地政纲。这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会后,中心县委在闻家店举办两期干部训练班和一期军事训练班,学习党的六大和六届二中全会精神及六县联席会议决议案。
七邻湾会议之后,以红军游击战争和农民武装起义相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在皖西各地形成了燎原之势,红色区域随之迅速扩大,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
在这种形势下,红33师为了支援各地的农民武装起义,则进一步扩大了游击战争的范围和规模。4月6日,红33师根据中共六安中心县委的指示,派第107团和潜山工农革命军协同英山游击队,前往英山开辟新区。沿途击败敌人的阻击,势不可挡地于4月8日攻克英山县城,缴获迫击炮1门和16支枪。中共英山县委趁势发动东北乡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在英山县东北部开辟了一块纵70里、横50里的与霍山县苏区相毗连的新区。随后,建立了英(山)霍(山)边区苏维埃政府,黄永吉任主席。
4月12日,应中共霍山县委邀请,红32师两个团、红33师全部和潜山工农革命军,再度向霍山县城发起进攻。在第二次解放霍山县城的战斗中,红军和赤卫队共毙、伤、俘敌200余人,缴枪80多支,活捉敌县自卫团总指挥秦华轩,使霍山县反动势力遭到沉重打击。霍山县苏维埃政府随即宣告正式成立,主席曹品三(又名汪正发),党团书记高维琪。
红军第二次解放霍山县城后,立即乘胜进击下符桥、三尖铺、青山一带,在东北一区起义农民的配合下,全歼六安县的两个反动民团。中共六安县三区区委领导赤卫队,则乘机再一次摧毁了敌人反攻后在郝家集、西两河口等地建立的反动统治,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游击队。随着六安县老区的恢复和新区的开辟,六安县革命委员会于1930年春成立。
4月下旬,红32师和红33师各一部配合潜山工农革命军打回潜山,收复衙前镇,再克水吼岭,重建天堂革命根据地,并且使其与六霍根据地连成一片。潜山工农革命军随之改编成为工农革命军第34师(一说是43师),王效亭任师长,陈履谦任政委。全师共200多人,长短枪100余支。5月3日,潜山县革命委员会在衙前镇宣告正式成立,卫赤(原名王焰才)任主席。
到4月底,皖西地区形成了一个北起丁家集、白塔畈,南至金家铺、水吼岭,东抵淠河,西接商南,纵200多里、横100多里、人口40多万的革命根据地,并与豫东南革命根据地连为一体。6月,与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建成统一的、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位居全国第二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六霍起义胜利后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1930年2月,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与红32师和在湖北组建的红31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这是第一支成军建制的中央红军队伍)。1931年1月,红1军与红15军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同年11月7日,红4军与同在金寨成立的红25军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可以说,六霍起义所诞生的红32师是大别山区组建最早的红军队伍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1军、第4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129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1、77、78集团军的重要源头之一。
六霍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该地区的反动势力,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为创建红1军、红4军、红四方面军和皖西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座永远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一段永放光芒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