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因为爱书的缘故,所以也常顾旧书摊,如果运气好,还能淘到名人曾经收藏的书籍,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批语或心得,无异于买到一本天下孤本的词典。不要小看了这些旧书,现在出版的《宋诗纪事补订》手稿影印本,不就是钱钟书先生的读书心得,在那上面乱“画”一气吗?
有时我就想,这些名人的书籍流入心仪它的人的书案,也应该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了,至少要比流进废品收购站强得多。想当年,真的有不少名家大家阅读过的、收藏过的那些旧版古籍,流入市场呢。但只要名花有主,适得其所,窃以为,对这些书来说,也不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很漂亮的归宿,对于原书持有者来说,也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倘若上天有灵,定会含笑九泉。
真的,对于藏书者来说,临死前书的归宿,不能不是他们闹心的一件事,如果他们的子孙热爱这些图书,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如果子孙们不喜欢书,那就让藏书者头疼了,万一自己一口气不来,这些藏书明珠投暗,甚至去了纸浆厂,不就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了吗?
所以很多名人为了让自己的藏书物有所值,生前就把自己的图书安排好了,安排妥当了。巴金先生,生前将自己的藏书分批赠送文学馆、图书馆;魏建功先生,生前把自己的藏书送给了得意门生;杨沫呢,生前立下遗嘱,说等将来自己百年后,要将自己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他们这样安排,就是为了自己收藏的这些书,将来有个好去处,无论什么时候,它们都能派上用场。
从研究鲁迅的史料上看,鲁迅逝世后,留在北京的朱安女士迫于生活的压力,就曾经准备把鲁迅在北京的藏书卖掉,后来经过许广平和其他有心人的交涉和抢救,这些书籍才幸免于难。可在我的日记中却记载了这样一条消息,说1995年9月19日,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的古旧书拍卖会上,有一件拍品,竟是胡适赠送给鲁迅的签名本《尝试集》。这样的珍贵书籍,到底是怎么成了拍卖品的,真的让人费解、担心和着急。
这样的藏书,名人及其家属,一般不会用它们换钱的,尽管倪墨炎先生在《购得一批吴强的藏书》后说:“吴强逝世已有几年,家属对他的藏书进行整理和处理,是很正常的。”但在下依然不敢苟同,因为这一批有于伶、陈白尘、师陀、王西彦等名家签名送给吴强的书籍,毕竟是倪墨炎在旧书店里买到的,万一它们流入纸浆厂呢,不就太可惜了吗?
很多名人藏书在他们逝世不久,旧书店就有售卖了,这是家人对这些书籍小觑了。按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书籍也一样,有盛就有衰,有聚就有散,我们不该妄议这些书籍的去向,但处理这些书,应该走一个顺畅的、合理的渠道,给它们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婆家,毕竟野外打遛,不可能是回回都碰到倪墨炎这样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