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离家

  张成民

  第一次离家是我十九岁考上学那年,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后,很长时间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快到开学的时候总希望时间过得再快些,早早离开家,尽快看到校园是个什么样子。我当时考取的是本县师范学校,虽然不是大学或专科,但在全县也是最高学府了,跨入校门就等于鲤鱼跳进了龙门,毕业包分配工作,吃商品粮,拿国家工资,正儿八经地端上“铁饭碗”。

  当时农村孩子去县城比现在去京城还要稀少,我家离县城有一百多华里,坐上每天班次很少的客车,足足要半天时间,途经好几个站,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学校在县城的东边,离城区还有好几里地,客车到了站,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校。

  终于等到开学了,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校园美好环境的向往,兴高采烈地去三元车站乘车。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把那个大背包塞得满满的,除了衣服和日用品,还塞了一些炒熟的南瓜子,这都是平时家里吃南瓜攒下的。一大早母亲就起了床,昨天她特地杀了一只母鸡,烧菜时留了一大碗鸡肉和鸡汤,第二天早上下面给我吃。就这样我怀着激动、难舍的心情离开了家。

  入学新生从各地纷纷来到学校,当时学校正在修建,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刚刚建起的一栋新生教学楼,连楼梯都没来得及建好就投入使用,每天学生上下楼仅靠施工队留下的那个脚手架,松散了绑扎绑扎再继续使用,用了大半年时间,特别是冬季遇到雨雪天气,脚手架上的竹笆子滑得很,摔跤情形时有发生,班上几个女生好不容易上去了,半天不敢下来一次。

  寝室是一排排临时简易搭盖,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寝室里摆上五六张高低床,学生的箱子只能放在下铺的床肚里,行李放在自己单人床上。冬天蔴秸墙头到处透风,用纸糊咋糊都糊不住,下了晚自习,个个卷曲在冰冷的被窝里,室内地坪直冒水珠,好像从来没有干过,一切是那样的艰苦和简陋,比想象中的环境差得太大啦。

  越是在这样环境里越是想家,特别是到学校的前几个月,感到时间特别漫长,与家里完全失去了联系,没有电话,没有书信,更没有回家的机会,很多同学通过书信互通学校和家中情况,可我的父母都不识字,唯一的一种联络方式也无法使用。记得有一次跟着班里的几个同学进城,路过车站当时真想打车回去看一看,看到驶向西南方向的两辆卡车,心里想我能扒上卡车回去看看也行呀,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一是时间不允许。那时没有双休和长假,要么是暑假,要么是寒假,中间没有任何时间余地。二是经济不允许。来回车票要两块六毛钱,囊中羞涩,又不能借钱回去,直到卡车没了踪影,才强忍着打消回家的念头。我最担心和牵挂的还是母亲的身体,病魔折磨她多年,我考上学之后她的精神状态好了一些,第一次离开她这么长时间,她一定会想我想的,又要忧伤起来,好在有父亲在家,相信父亲一定会变着法子去安慰母亲。

  离开家去上学,父母虽然高兴,但真走了他们还是舍不得的,母亲背地里在抹泪,父亲安慰她说:“儿子有出息考上学了,去城里念书条件有多好,电灯、电话、自来水,有吃、有喝、有玩的,比在家里强百倍”,母亲听得直点头。师范学校环境再简陋也比我上高中时强,起码能吃饱,从踏入校门那天算起,每月能领取国家十八块半的带学薪,有了这些钱吃穿用度,日用品、学习资料等全都有了,隔三差五还可以去看看电影。进了这样的学堂等于迈入了殿堂,特别是农村孩子大多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把省下的钱,三块、五块地往家里寄。

  第一学期即将结束,也就是快到放寒假的时间,长假加过年,亲人能团圆,谁人不喜欢。我与众多的同学一样,一天一天地数着,大家利用星期天上街买点东西,等放假时带回去,我别的没买什么,只买了一捆粉丝,因为父母特别爱吃粉丝,也算是儿子的心意了。

  放假的前一天晚上,各个寝室里灯火通明,热闹得很,同学们无比兴奋,共同经历这一难眠之夜,从清晨四点钟开始,陆陆续续就有学生离开了,走时互打招呼,毕竟几个月的校园生活,大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友情。

  几个月没回来了,回到家感到什么都新鲜,其实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跟走时一模一样,难怪人们都说:这好,那好,都不如家里好。走在路上遇见熟人相互亲热地打着招呼,到了家里我老远就开始喊母亲,母亲听到我的声音,喜出望外,急忙迎出来,嘴里不停地喊:“老憨子回来了,老憨子回来了”。母亲又瘦了,激动的泪水在她眼里直打转。回来的几天里,我在自家的庄园里转了又转,庄园里的小池塘、小梨园、小竹园风采依旧,好像都在向我打招呼:小主人回来了。

 

 选择年月
<2019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那年,我考飞行员⊙家有杏花香⊙第一次离家⊙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记“六安好人”程士华⊙春光里的姚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