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雪彦 杨曦
“响一响大鼓板子定,请来了各位老少同志们,各位同志都清楚,改革开放政策好,城乡面貌大改变。想过去,过去生产归大队,不是缺米就缺盐;自从三中全会后,农民分到责任田,家家余粮又存钱,青瓦红砖盖楼房,高档商品样样新,智能手机人人有,家家户户买轿车……”快板一响,大鼓一敲,一曲由舒城县南港镇落凤岗村民间大鼓书艺人秦传后自编、自演、自唱的歌颂改革开放、歌颂脱贫攻坚的大鼓书从一户农家院中飘出。
秦传后,1947年出生于南港镇落凤岗村,家中共有5口人,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把他姐弟三人拉扯长大,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后母亲也因病去世。1964年,年仅19岁的秦传后带着省吃俭用攒了很久的钱购买了一张七寸大鼓,深入西衖、沙埂、南港、舒茶、龙王庙等地开始了他说书的生涯,“落凤岗说书人秦传后”的名字不胫而走。
说起与大鼓书的缘分,秦传后告诉记者,虽然小时候家里穷,只勉强读了四年书。但他平时喜欢读《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小说和《烈火金刚》等抗战题材小说,包括一些名人传记等,再加上自己的记性比较好,书中故事情节基本上能随手拈来,稍加改编,就成了他说书的题材。记者在秦传后家看到,已经破旧不堪的书籍一摞又一摞,被秦传后摆放得整整齐齐,旁边还放着五六本他手写的唱词本。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鼓书在城市农村都很是流行,劳动一天的人们喜欢傍晚聚集在一起,共同享受这道精神文化大餐。而秦传后也在那个时候“红极一时”,当地的一些生产队经常邀请他去演出,报酬是2块钱一个晚上,相当于现在的七八十元。这对于贫困人家出生的秦传后来说,足以维持生计。
但是好景不长,自1986年开始,随着电视机、录音机的普及,人人都可以在家看演出、听歌。再加上通俗歌曲风行,受此冲击,秦传后的大鼓书说唱显得黯然失色,再也吸引不住观众了。演出活动越来越少,最后整个人都闲了下来。不过,秦传后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大鼓书艺术,他凭借着当时结交的人脉,又和几个老朋友一起共同组成了一支队伍,开始了划旱船表演。逢年过节,秦传后的民间艺人队伍经常被邀请到外地演出,远的到过芜湖,近的就在当地的乡镇、村里。不过,闲暇时节,他仍旧唱着大鼓书,并且联系了音像出版社,将自己的节目录制了下来。如《三请三休樊梨花》、《小二姐说书》、《王婆找鸡》等等,整体风格接近生活,幽默诙谐。“我当时想只要能博得观众一笑就行,不都说笑一笑十年少,笑一笑不吃药嘛。”秦传后告诉记者。
近几年来,随着年龄逐年增大,秦传后也已经年过七十,因体力不支,他慢慢地退出了划旱船队伍。没有了演出就断了经济来源,后来又查出患有慢性心脏疾病。2014年,经过村里民主评议,秦传后本人被评为该村2014年特困供养贫困户。想起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的窘迫,秦传后不等不靠,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经过个人努力,2018年底如期脱贫。秦传后告诉记者,去年全年单入股分红、养老金和特困供养金这几项加起来他的收入就突破了10000多元。
脱贫的秦传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当前时政,随即编唱出了一首大鼓书,农闲时节,经常喊上左邻右舍,共同聚在一起,免费为大家演唱。“老秦唱得很不错,宣传党的政策,大家都很喜欢听。”村民倪合富既是贫困户,又是秦传后的忠实粉丝,基本上每场都没落下。
为了将此曲传唱得更远,现在只要遇到晴好天气,秦传后就背着大鼓,带上茶杯,乘坐着免费公交车,花费半个多小时,来到舒城县城关飞霞公园坚持说书,免费请大家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党对我们贫困户非常优待,现在政策好了,我想把像改革开放这些政策全部唱出来,传颂给大家。”秦传后告诉记者,虽然他的年纪大了,但他还是会把大鼓书一直唱下去,直到自己唱不动为止,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歌颂党的扶贫好政策,给尚未脱贫的人们打气加油。
正是因为此,秦传后在当地更出名了,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他的行为也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秦传后是我们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是五保老人,我们按照上级扶贫政策,帮他办理了相关政策享受。他知恩图报,多年来,他根据亲身感受,发挥民间艺人的宣传作用,把党的改革开放成果和惠民政策以民间大鼓书的形式,在公园、村庄等场所积极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共鸣,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提到秦传后,舒城县南港镇落凤岗村党支部书记伍健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