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婷
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各地扶贫干部纷纷出真招、见真效,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实现稳步脱贫,生活走上正轨。但也有些地方出现了扶贫“急躁症”:将预期收益当作扶贫成效,种子刚种上,牲口刚养上,政策刚实施,就开始要结果,大肆宣传扶贫成效,总觉得只要出台了举措,就立马要有成果,却忽视了这中间需要脚踏实地的时间,以及辛勤努力的汗水。
脱贫攻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有的地方为了尽早完成脱贫摘帽的任务,出现了“拔苗助长”的情况;有的急于完成减贫指标.贫困户贫困依旧,却仍然被脱贫摘了帽:有的为了落实扶贫任务,滋生“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现象;有的项目前期调查不深入,后期实施时间短,扶贫效果成了一本糊涂账;有的地方为了政绩好看,脱离实际,政策一出台就去问成效,任务刚布置就要报成果,活动才开展就要抓典型,而基层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也就只能生搬硬造、弄虚作假。这样急功冒进,不仅不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还会增加基层的负担。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扶贫不能患了“急躁症”,要脚踏实地,创造“真金白银”,切不可前3天刚部署,第4天就要经验、要结果,把说的当做了、把做的当做成了。笔者认为,“急躁症”究其原因,根子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怪,政绩观扭曲、责任心缺失,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扶贫不在说而在做,要让贫困群众致富增收,脸上笑起来、腰杆挺起来才是硬道理。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稳住心气、耐住寂寞,把每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纠正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持之以恒、较真碰硬,要砥砺党员干部务实之风、强化亲民为民意识,并将此贯穿于决胜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对于弄虚作假的党员干部,必须严加惩处。只有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才能真正获得群众认可,也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