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雁返正当时——我市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工程纪实(上)
本报记者 曹辰 张静
2018年是我市启动返乡创业工程的元年,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创业”原则,大力建平台、促创新、惠创业,推动各类资源、平台、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返乡创业工程开局良好、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返乡创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为我市壮大工业经济骨骼,挺起工业发展脊梁,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位于市示范园区的明星创业园是一家立足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生产经营场所的返乡创业园,占地108亩,总投资1亿元,由返乡创业人员韩燕柱于2014年投资建设,至今已建成标准化厂房4万平方米,入驻小微企业16家,带动投资2.3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就业350多人。
“在外打拼了20多年,深知在外创业的辛苦,于是我萌生了回乡创立返乡创业园的念头,一方面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另一方面也想为像我这样在外闯荡的老乡们提供一个回乡创业的平台。”韩燕柱告诉记者,明星创业园刚建成的时候很冷清,只有3家企业入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园区面临着关停的局面。为此,韩燕柱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对创业园的各方面条件进行完善,他先后完成了园区的水、电、路、网、气改造,建成了食堂、职工宿舍等配套设施,并在相关部门规定的范围内,进一步减免了厂房的租赁费用。同时,他还安排专人帮助入驻企业在管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协调环评、安评等审批事项。这一系列的措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14年当年,就有12家企业入驻,所有建成的标准化厂房被租赁一空,入园率达到100%。(下转四版)
采访札记:
推动返乡创业要有“两手”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工业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显现,对我市这样一个人口净流出的大市来说,抢抓产业转移契机,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正当其时,潜力巨大。2018年,我市返乡创业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也需要看到,返乡创业园盲目铺摊子,规划不到位,经济效益低,园区空置率高,管理服务水平滞后等现象仍然多有存在。
笔者认为,在实施返乡创业工程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返乡创业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步入良性轨道,返乡创业工程才能长久健康有序推进。返乡创业工程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让懂市场的人管园区,有市场的产业进园区,以市场经济的准则引导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壮大。其次,政府要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和创优“四最”营商环境相关要求,成立专门机构,积极对接支持返乡创业园发展,从规划建设、政策奖补到人才培训、代办服务等各方面给予帮扶,高标准、高质量打造返乡创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