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苏成义 本报记者 谢菊莲

  “稻虾共作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使用除草剂,是一种‘种有机稻、养生态虾’的种养模式,在收获小龙虾的同时,水稻品质也得到较好的提高。”日前,记者来到舒城县春秋乡田埠村,远远地看到一位中年人正像往常一样拎着小铁桶给虾田里的龙虾喂食。

  他叫王广来,年近5旬,身体残疾、腿脚不便,至今未娶,上有年纪大的母亲要赡养,根据家庭情况,王广来于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贫困户后,各级帮扶干部经常到王广来家走访,和他共谋脱贫良策。

  2016年以来,该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王广来也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在帮扶干部建议下,王广来开始发展龙虾养殖,他用申请的3万元的无息贷款作为第一笔启动基金。说干就干,他把自家门前的3亩田地翻整耙平,挖好虾沟,在田埂周边安装防逃网,开始购买虾苗放养。几个月下来,他的龙虾卖出了好价钱,水稻收成也比往年好,怀揣着沉甸甸的“真金白银”,王广来的干劲十足。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生物肥,互依互补,还能为生态增值、改善水土。”干汊河镇绕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陈忠经常深入田间和养殖户交流传递养殖技能,希望大伙在养殖的路上多学善悟,少走弯路。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该镇有6个村发展稻虾综合养殖2000余亩,每亩增收650元左右。

  “近年来,受市场利好因素驱动,稻虾养殖综合效益显著。舒城县因势利导,以示范点培植为抓手,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技能培训提升、现场技能引导,真正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了起来。”该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该县新建稻虾综合扶贫基地2000多亩,全县稻虾综合养殖面积达2.82万亩,带动了4600多户贫困户实现增收。“稻虾共养”新模式,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推动品牌带动实现增收。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抓准市场需求,在特、精、优上下功夫,实现特色与品质并重,不断提高质量品质,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已形成名优茶“白霜雾毫”“兰花剑”等知名品牌。

  推动利益联结实现增收。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有效组织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全面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进一步惠及广大贫困人口。同时引导贫困户以山场、土地、资金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增加收入。

 

 选择年月
<2019年3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创新发展 活力迸发——数读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减税降费又添新举措⊙图⊙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叶集:农技服务助春耕⊙太阳广场⊙把握生命的每分钟⊙母亲的美食⊙每逢清明倍思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