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缓 袁洁 文/图
“由院长到队长,由学校到农村,由教学到扶贫,这样的身份转变在2年里是否感觉有些大呀?”虽然记者与采访对象——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裕安区江家店镇芝麻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同处一城,但是自2017年4月28日驻村以来,他吃住在村,星期天也很少回去,摸家底、定规划、强基础、育产业,奔忙在精准扶贫真情助困的路上,很难见到面。3月7日,阴雨连绵近两个月的天空放晴,记者还是前往村里才找到陈如邦院长面对面交流,也到贫困户家里看到他们高昂的脱贫斗志和日益幸福的笑脸,到扶贫项目基地看到生产正旺的场景,真的为陈教授和他的扶贫工作队员们、为帮扶村干群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这春意渐浓的季节,希望他们的生活就像村名一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芝麻地村是江家店镇4个贫困村之一,典型的丘陵地区,有8个村民组,13.5平方公里,人口2038人,党员44名,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44人,其中因残、因病致贫占74.7%。2017年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08%。目前共有未脱贫户10户、22人,2018年脱贫4户、8人。
(一)
“身份的转变不是字面上的艺术,而是生活与工作细节的转化。”3月7日一早,刚从区里扶贫宣讲座谈回到村的陈院长面对记者的提问说,他把驻村帮扶作为人生的一次拓展和升华来历练,在内心真正增强使命担当,激发脱贫攻坚的动力。他通过走访、交流、座谈、专题培训等,全面学习扶贫政策,吃透精神,尽快转换角色,提高帮扶工作水平。
“你知道的,在家我家属做饭,哈哈哈,现在我‘锻炼’得跟大厨一样,做饭带队员们(学院另外还有2位年轻的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吃,不增加村里任何负担。”陈如邦报到的第二天就和工作队员一起开始走访,遇到农忙,就一边帮助贫困户做农活,一边和他们谈心,宣传扶贫政策,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帮扶措施有哪些等。几周下来,人晒黑了,浑身泥土,晚上被蚊子叮咬的全是包。虽然很苦很累,但是,贫困户逐渐认识了他,相信了他,逐渐把他当成亲人一般,什么事情都愿意和他说。他平均每个月在村工作25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走访了全村全部79户贫困户,了解到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因残,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村集体经济薄弱,2015年以前收入是零,2016年仅2万元。
(二)
“我这儿还要扩大厂房,容量不够啦!”徽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有限公司老总章俊见到陈院长就急急地反映开春生产情况。在1000多平方米钢构厂房里,堆满了色彩各异的边角料,看上去杂乱无章,实则却是金山银山哦!
徽彩成立于2018年4月,是一家以解决服装厂尾料处理难、可再循环生产利用的国家鼓励型企业。“我们招商进来的哦!2018年租金7.8万元,年初已经打入村三资账户,以后每年租金9.3万元。”
憨厚的章俊,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平时用工30多人,解决了芝麻地村年龄较大、劳动能力较弱、就近务工的群体增收,其中有8名贫困户,每月人均收入2000—2400元。
“稳定脱贫成果,关键要有产业支撑和良好运行的基础设施。”芝麻地村紧邻312国道,交通便利。在和党员干部、村民座谈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后,陈院长就和村两委商定申报《芝麻地村农产品加工基地扶贫项目》,在老村部闲置的200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申请财政专项资金70万元,新建1080平方米钢构厂房,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发展小型加工业,建立扶贫基地。该项目2017年底竣工,2018年公开招商,租赁经营。同时作为裕安区贫困村资产收益扶贫工作试点村,把租金作为村集体资产收益,折股量化,拿出51.3%、699股,根据贫困户管理台账,按贫困程度不同分红给79户贫困户,最低分红100元,最高分红3600元。
陈院长感到非常欣慰的是,“校领导周德福、葛向东等多次到村开展扶贫调研,听取我们扶贫人员就‘户脱贫、村发展’工作的汇报。2017年,学院帮扶资金20.5万元,在原有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的基础上,立项建设村级光伏电站扩容30千瓦,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5万元。2017年,芝麻地村顺利通过特色产业专业村认定,村集体经济收入8.62万元,贫困村出列。2018年光伏电站收入8.5万元,钢构厂房租金收入7.8万元,加上其他经营性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20万元。”
渐渐转暖的春风拂面,站在大关庄泵站前,陈院长指着静静躺在田野里的泵站说:“从去年开始,我们村再也不用为提水灌溉争抢发愁啦!”陈院长给我们讲述“抢水”的故事:2017年7月,连续高温,水稻正值拔苗灌浆的关键时期,发生严重旱情,群众心急如焚,涌到村部要求尽快提水灌溉。但是电灌站几年没使用,需要更换配件,灌渠急要疏通。他连夜查看情况,走在灌木杂草中,脸上和身上多处被刺破,鲜血和着汗水流。村里一时拿不出钱,他就自己垫付买回配件,连夜组织抢修。大关庄村民组400多亩水稻需要提水灌溉,水泵得不到解决,他又第一时间借水泵抽水。由于抗旱及时,2000多亩水稻得到有效灌溉,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群众自发送来锦旗。为彻底解决大关庄村民组灌溉难问题,他积极争取学院支持9.3万元,新建大关庄泵站,2018年投入使用。
两年来,在扶贫工作队的牵头和协助下,争取和落实到村到户项目30多个,资金800多万元,扶贫措施成效明显,贫困村顺利出列。
(三)
我们下村组的时候,老王正准备把几十只皖西白山羊赶到树林里散放。“去年底卖掉一二十只,我现在每天先把这留下的二三十只大的赶到林子里放,再回到家伺候小羊羔子。”看得出,老王虽然忙得很,但是满心欢喜,早就把以往“等靠要”懒惰思想抛到九霄云外。
“要真情帮扶,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陈院长到村走访中,了解到贫困户王克玉2017年脱贫有等靠要的思想,就多次登门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动员他养羊,发家致富。接着联系位于本村的裕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老总王琳为他赊了12只羊羔,并在养殖防疫、出栏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彻底解决他的后顾之忧,燃起他脱贫的热情。2017年,王克玉养羊收入7000多元,主动要求脱贫。尝到了甜头,老王养羊热情高涨,不怕苦,不怕累,盖起宽敞的羊圈,2018年养殖30多只,收入2万多元。今年有望达到50只。其他贫困户看着身边榜样,都跃跃欲试,也准备申请养殖山羊。
贫困户李道中,儿子30多岁去世,孙女读八年级,孙子读小学,妻子包文霞丧子心痛,精神恍惚,还患有心血管疾病。陈院长帮助她联系医院精心治疗,又帮她申请办理慢性病卡,享受“351”、“210”、“180”等健康扶贫政策,身体逐渐康复。2018年,陈院长帮她家申请养殖3头猪、200只鸡,还多方联系帮助销售,实现稳定脱贫。孙女2018年初中毕业,不想继续读书了,作为教育工作者,陈院长多次找她谈心,鼓励她填报六安市职业学校,上了五年制大专。同时,和学校协调,免交学费、住宿费,帮助申请助学金、雨露计划等。现在孙女在校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包文霞感激地说:“陈院长比俺亲兄弟还亲呢!”
“当时我心里的想法是,孩子大专毕业参加工作,这个家庭今后就稳定脱贫,更有希望了。”陈院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扶贫工作队的成员,毕竟社会平台多,为村民办事方便些。2017年至今,我帮助贫困户销售畜禽农产品4万多元。每逢年节,我都会到五保户、独居老人户走访、问候、送去米油等生活用品,平均每月自己都要拿出1000多元,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户和困难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