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




年前,农历腊月二十二,持续三天的雨雪消停,但山区的气温仍然在零度以下,寒风凛冽,处在大别山区的舒城县五显镇梅山村正陶醉于年味渐浓的节日气氛中,到处暖意融融,我带着敬佩和景仰的心情,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潘浩的陪同下,零距离地走访了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提名的“安徽好人”纪道明。
说来很幸运,不仅老纪在家,就连他的儿子也刚从外地回来过春节巧遇在家。一入座,寒暄几句后就步入正题,我们一边品咂着他的儿子给我们沏的浓香的大别山绿茶,一边慢慢唠唠话语,憨厚的老纪刚开始有点拘谨,渐渐地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他的家史、家境,如何从贫困“绝境”走出,进而脱贫,并带领左邻右舍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一)
老纪,现年56岁,中等个头,微微驼背,瘦削的脸庞、满脸的皱纹,见证了他的生活沧桑。不过他很精干,一看就是不甘心被命运扼住喉咙的山村汉子。
老纪实在是一个苦命的汉子。他自幼家贫,1994年,三十岁与妻子结婚,住的是两间四面漏风的房子。靠二亩多薄田维持生计,有时靠外出务工赚些花销。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夫妻俩相敬如宾,当年儿子出生,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12月17日,妻子在江苏常熟打工时,不幸遇到车祸,致使其脑干一级伤残,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近于植物人,多方治疗,花去家里的全部积蓄,又背上20多万元的外债。
妻子卧床不起,一躺就是漫长的十六年,日子在黑黑白白中过去,岁月在酸酸苦苦中度过,老纪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换尿布,鼻饲,每两小时一次翻身,不停地按摩、吸痰。老纪还学会了氧气罐吸氧操作方法,从护士那里学会了静脉注射方法。他的妻子出车祸后前三年,意识相当模糊,他就时常在妻子身边亲切呼唤“孩子他妈,你可要好起来,这个家不能没有你呀……”妻子或许感受到了老纪的爱心和暖意,从最初的人事不省到渐渐恢复意识,她会笑了,她会交流了……
当我们问到老纪当初面对家属这种情况心里是否有放弃的念头时,他眼角噙着泪花,动情地答道:“当时的确有这个想法,有个念头一直在头脑中悬着,最起码孩子有妈叫,有个完整的家庭。”我从内心深处敬佩眼前的山村汉子,老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自有真情在,是不离不弃的模范丈夫。试想一下,在我们泱泱大国好人多起来,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老纪一方面辛勤地照顾妻子,一方面供孩子上学。他不仅自己有志气,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志存高远,多读书,将来靠知识甩掉贫困。孩子是他的精神依托,是他的生活希望,也明白自己是孩子的全部,尽可能给孩子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加上亲朋的资助,孩子健康成长,并于2012年考上了合肥铁道工程学院,目前毕业后走上了中铁四局铁路现场施工技术员的工作岗位。
(二)
妻子的照顾,孩子的养育,家庭的重担压在老纪瘦弱的肩上,几乎到了窒息的地步。自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拂到大别山区,扶贫政策的阳光温暖了每一位困难群众,梅山村不例外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纪道明的人生在扶贫攻坚的征途上实现了“华丽转身”。
2014年,纪道明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了党的扶贫政策。村里帮他申报了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了平房四间,落实了危房改造补助10000元。村里为他的妻子办理了残疾证,按年度享受残疾人补助和慰问金,为其全家人办理了健康脱贫工程医疗服务证。2015年,老纪积极响应产业扶贫政策,主动发展养牛业,当年养牛5头,实现纯利润15000元,2016年,老纪养牛增加了8头,村里为他申报了产业扶贫补助5000元,实现纯利润24000元。
2017年5月,六安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进驻梅山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王力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了纪道明的感人事迹,就带领扶贫工作队成员走进纪道明的家中,与他促膝谈心,鼓励他扩大规模养牛养鹅,走规模养殖之路。当得知老纪面临养牛销售问题时,王力握着纪道明的手说:“销售你不要愁,我来帮你协调解决。”王力队长一句肺腑话打消了老纪的顾虑,老纪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在饱受命运带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折磨后,老纪变得更加坚强。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他从人生的低谷重新回到了充满希望的美好状态。
纪道明申请扶贫贷款5万元,在梅山村仓房组租地3亩,新建黄牛和皖西大白鹅散养基地,当年养黄牛30头、白鹅200只。老纪不仅依托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2017年直接收入5万元,不但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成了全市闻名的养殖大户。2018年,驻村工作队多次带他赴周边县区考察学习,并与一家皖西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订购了1000只鹅苗,其中纪道明本人饲养500只,为贫困户代养500只,还散养了30头黄牛和500只麻鸭。1000只鹅苗进棚的时候正值春寒料峭时节,怕鹅苗冻着,他架起干柴生起火堆为鹅棚增温;怕鹅苗呛着,他垒起通风管道;怕鹅苗闷着,他甚至连续几天不合眼,不停地来回巡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底,老纪养的黄牛、白鹅、麻鸭陆续出栏,净增收入8万元。
(三)
老纪深知自己的创业脱贫离不开党委、政府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在接受帮扶的同时,他常怀感恩之心,时常告诫自己,要时刻牢记党的恩情亲朋好友的亲情,因此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家庭农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扶的人。“自己能够脱贫致富,全是享受党的福,不能忘本,回报或感恩理所当然。”
早在修建牛棚的时候,老纪就主动找到村里的贫困户,请他们铲铲土、砌砌墙、拔拔草,多少能增加点收入。黄牛、白鹅“入驻”散养基地后,岗位就更多了,放牛、赶鹅、割草、打扫卫生。为了把养殖基地的务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在村合作社的协调下,老纪的家庭农场与本村26户贫困户签订了用工协议,仅2017年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2018年,他还带领30户困难群众入股白鹅养殖,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同时他还为8户贫困户托管代养黄牛。
历经这么多的磨难,老纪依然积极乐观地面对,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用自己的勤奋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提到家庭农场的下一步发展,老纪自信地说:“有了当地党委、政府及扶贫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步把家庭农场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效益。2019年准备在白鹅散养基地周边流转20亩地,种植牧草饲料,养殖泥鳅和龙虾,争取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户一道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