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辰

当前,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围绕扶贫领域的各类调研活动日渐频繁,有些调研却出现了本末倒置、事倍功半的现象,成为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让基层不堪其扰。
开展调研工作是我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手段。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有的调研,经常是还没出发,就先把调研地点和调研形式安排好了;有的调研,嘴上说要轻车简从,实际上是前呼后拥;有的调研,无非是和贫困户握握手、合个影,再嘱咐地方领导一下,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有的调研,开几场座谈会,听几个汇报,回程时再装一包文字材料,便收工大吉。殊不知,像这样流于形式的扶贫调研,不仅起不到找准病灶,拔除穷根效果,还给地方干部和基层群众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导致党委、政府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活动看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际上却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本质上反映的是态度不严谨、作风不扎实的工作方式,是“官本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在作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调研工作的著名论述,也是开展调研的根本要义。笔者认为,开展扶贫领域调研工作,首先要“实”:摒弃与调研工作无关的流程,坚持问题导向,直指矛盾要害,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才能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其次是要“真”:带着真心、真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不发通知,不打招呼,坚持听真话,鼓励说实话,才能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第三是“全”:避免“偏听偏信”,杜绝“浮光掠影”,才能真正摸透实情,切实解决不同地区千头万绪、千差万别的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