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华 涂建生
我的父亲潘东1929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原千人桥区舒三公社孙圩大队,中共党员、离休干部,2018年3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0岁。
父亲潘东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第二野战军第12军34师参加了“渡江战役”,并参与解放大西南等。1951年2月该部队改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2军34师;1951年3月该部队奉命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期间父亲所在部队先后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东海岸防御”和赫赫有名的“上甘岭战役”。1954年4月,该师凯旋回国,进驻浙江金华,担负机动作战任务。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生命朝不保夕,父亲凭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怀,不惜奉献青春并以不怕牺牲的精神,争取“火线入党”。终于在1953年5月实现了夙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那个时代,父亲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他读了六年小学、三年中学,1947年9月考入当时的“巢县黄麓师范”。他告诉我们:解放军大军渡江前休整准备阶段有一支部队驻扎在师范学校,有机会帮助解放军指战员写信,与亲人解放军朝夕相处,加深了对革命队伍的了解,领会了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为了广大的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国家。于是1949年5月,他在家人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父亲在部队先后任12军34师101团政治处干事、101团二连指导员和101团重炮连指导员等职。在部队期间,为了提高政治素养和军事素质,父亲还参加过二野军大三分校和南京第四步兵学校的学习。
1963年3月,父亲为了“加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先后任六安地区供销社人事科副科长、六安地区建设银行业务科副科长、六安地区水电局政工组副组长、六安地区印刷厂财务科副科长、六安市羊毛衫厂厂长等职。“文革”期间父亲也遭受过迫害,住过“牛棚”。
父亲没有什么嗜好,生活中很少抽烟喝酒;老年喜欢读读书、看看报、散散步、打打麻将、练练身体;在房间里经常看见他写毛笔字,按他自己的话说这也是锻炼身体。离休后,老人家经常唱的歌都是些红色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有时也来几句革命样板戏的曲调。他最喜欢看的电视频道是中央四套——中文国际频道,尤其是其中的“海峡两岸”节目,可见老人家时刻牵挂着台湾地区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国民党老兵的生活状况,并关心着祖国统一大业。他还经常给家人们讲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斗故事。
父亲浓眉大眼、高高的鼻梁,身材魁梧,穿上军装更是英俊潇洒。即使是到了老年,父亲依然衣冠整洁、着装讲究,常常是西装革履,有时还戴着礼帽,仍旧是那么风流倜傥。父亲对晚辈们要求严格,希望晚辈都能遵纪守法,做正直善良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亲生命后期,他老人家给家人都留有“赠言”,其中给女婿涂建生的赠言是这样写的:“淡泊人生、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给外孙子涂添翼的赠言是这样写的:“老实办事、清白做人。”
父亲友善邻里,奉献社会;他是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办事讲原则、讲党性,从各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他正直、善良的品行赢得了社会、邻里、亲朋好友、家人的敬重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