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

图为比赛现场。
“油马花鼓伞第六个项目花鼓伞舞5号代表队得分为9.934分”!
当听到主持人公布的分数后,马永胜的眼眶湿润了,他直接编排和参演的三个项目,这是最后上场表演的一个,也是第二个项目第一。
他强忍着泪水,和旁边的人击掌相庆。7个人不约而同地交流了一下眼神,只有他们自己清楚,朱堂村参赛五个项目拿到四个第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
马永胜今年51岁,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朱堂村黄湾组人,常年在外务工,膝下一儿一女,女儿已出嫁,儿子还在上大学。年底腊月十八晚上,他从南京回乡前脚刚踏进门,后脚村书记就跟进来了。
“油马花鼓伞有没有复苏的可能?”面对村书记的提问,12岁开始学打锣鼓,到17岁一直参加油马花鼓伞演出的马永胜心里也没底。从17岁以后一直到现在,断代了这么多年,现在的年轻人有电视看,有手机玩,有牌打,还会有人参与这么“老土”的节目吗?
村书记说得很清楚,村里打算复兴和振兴传统民俗文化,但具体的节目和人员安排靠大家自发组织,当下村里工作的重心在脱贫攻坚上,没有经费可以提供,也就说是排练和比赛都是没有工钱发的。
对于村书记说的扶贫先扶志,马永胜实在想不起来这句话和复苏油马花鼓伞有什么关系,他也没有心思想这个了,现在他的脑海里,浮现着的全是35年前的正月,年轻的他跟着表演队伍,挨家挨户串门,表演舞龙、舞狮、花篮舞、花挑舞、捉蛤蜊、花鼓伞舞的情形,脑海中的画面从模糊到清晰,又从清晰到模糊。
“干了”!马永胜深吸了一口气。
于是,朱堂村人们看到了一个整天忙着组织人员、编排节目,深夜还在和别人一起排练的马永胜;黄湾组的村民看到了大年三十在家里搭建“黄湾大舞台”,利用任何空余时间就拉着人排练的马永胜。
“油马花鼓伞源于凤阳花鼓灯,在明朝末年由凤阳逃难难民带入今油坊店乡境内......油马花鼓伞的表演项目包括舞龙、舞狮、花篮舞、花挑舞、捉蛤蜊、花鼓伞舞等六个项目......我们期待油马花鼓伞的复兴.........”
在金寨县油坊店乡首届“油马花鼓伞”复兴赛上,马永胜看到了平时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县电视台主持人,也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人山人海。而他编排和参演的三个项目,捉蛤蜊项目获得鼓励奖,花船舞和花鼓伞舞项目获得比赛第一名。
比赛结束了,明天就又要外出了,马永胜意外的看到本村以懒得名,常年窝在家里无所事事,现在生活非常困难的一个表兄弟来找自己,要跟他一起出门务工。“比赛的时候我听到乡领导宣传的政策了,我不想成为全村的拖累,我要跟你一起外出务工赚钱,来年也要和你一起玩油马花鼓伞”。
听了他的理由,马永胜好像隐约明白了村书记说的“扶贫先扶志”和玩油马花鼓伞的关系,也再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了。
临行前,看着年前腊月二十刚动完手术,自己一直没空照顾的,现在还躺在床上恢复的妻子。想起了妻子动手术,自己唯一陪她的一天,还扒在病床上写花鼓伞舞唱词的情形。妻子对他笑了笑,他知道妻子一直在理解他和支持他。
“亲爱的,我想把胜利献给你!”依依不舍地告别妻子,马永胜在心里默默地说道。
林先玉30岁出头,但看起来更加年轻,甚至有点腼腆。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像个少女,怎么看都不像是位妈妈。常年在家带孩子的她是朱堂村业余舞蹈队的一员,她们舞蹈队代表过乡里出省参加比赛并获得过一等奖。当马永胜邀请她参加花船舞、花鼓伞舞项目时,同在黄湾组的她一口就答应了。
“我们舞蹈队组建起来不容易,娜姐(朱堂村主任)更不容易,比我没大多少的她跑前跑后,从服装到排舞都给我们安排得好好的,我们人员之间排练出了矛盾,她也耐心地解决,以前她偶尔也会偷着哭,但最近不会了。”林先玉说到这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说:“当马永胜找到我时,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组织这事不容易,反正我有点跳舞的基础了,练起来应该不难。”
这次油马花鼓伞复兴比赛,林先玉参赛的花船舞和花鼓伞舞都获得了第一名,花鼓伞舞更是被媒体反复地直播视频,她和另外三个女同伴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更是被多家媒体一再转发。当马永胜代表团队上台领奖时,她发现旁边的娜姐笑得比她还甜,忽然之间有了一种感觉:娜姐原来一直都和自己是一家人。“亲爱的娜姐,我想把胜利献给你!”林先玉在心里悄悄地说。
李玉明是这次比赛舞龙项目参赛人员之一,也是朱堂村刚刚评比的移风易俗带头先进个人。每次排练时,看到平时不怎么了解的村干部总是很热情地跟自己打招呼、端茶倒水,时不时闲话家常,他才明白,原来自己家里的情况,事无巨细,村干都很了解。他的心里隐隐有一丝感动。
在朱堂村舞龙项目的队伍中,有省级先进个人,也有市级六安好人。他还发现了队伍里有几个以前很喜欢一到过年期间就打牌的人。“现在不斗了,也不想斗了,一是很多人都在排练,不容易找到牌搭子。二是朱堂村是个集体,我们多排练排练吧,不然输给别人,丢人。三是排练的时候村干部都宣传上面的禁赌政策了,赌博害人害己。”不打牌的理由也是实在。
在这次油马花鼓伞复兴赛上,朱堂舞龙队力压其他4支参赛队,获得了第一名。他代表团队上台领奖时,在台下人群中看到了拼命为自己鼓掌的一双儿女,他们一边鼓掌一边朝自己高高竖起大拇指。“亲爱的孩子,我想把胜利献给你们!”李玉明知道,以前孩子们觉得这个比赛很“土”,通过这次比赛,他已经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了。
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花篮舞项目第一名的荣誉证书时,10岁的朱堂村花篮舞队小队员杨兴燃依然心有余悸,在她们后面出场的油店村的阿姨们实力太强了,自己和小伙伴们仅仅以0.03分的微弱优势获胜。她怕每天陪着自己排练到很晚的妈妈失望,也怕输了比赛辜负了程梅老师的信任。
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她非常珍惜这演出的机会,因为教跳舞的程梅老师说过,这次比赛好了,就会有更多的表演机会,就有机会到更大的舞台,表演给更多的人看。程梅老师人漂亮,和蔼可亲,不辞劳苦地一次次对她们进行教导。
杨兴燃向台下环顾一周,但人太多了,根本找不到程梅老师,但她知道,程梅老师一定在台下的一个角落看着她,为她们鼓掌。“亲爱的程梅老师,我想把胜利献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