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了“堵点” 提升了活力——我市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工作侧记
张玉理 本报记者 储勇 曹辰
清晨第一缕穿透云层的阳光,驱散了连绵数日阴雨带来的低沉氛围。阳光普照下,空气中弥漫着春回大地的气息,万物开始绽放勃勃生机。
一年之际在于春。记者日前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庆凯箱包有限公司看到,约1万平方米的厂房车间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流水线上的各类箱包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被工人们装卸、打包。
“节后一复工就迎来了大量订单,我们每天开足马力,全天三班倒作业,仍然感觉到交货日期很紧迫。”企业负责人张业友告诉记者,自2015年落户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企业订单需求始终很旺盛,去年产值已达到1.2亿元,如今企业生产的箱包、手袋和钱包等产品已经走进英国、捷克、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面对旺盛的产品市场需求,企业负责人曾一度头疼不已。“按照我们企业这种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来说,稳定的用工数量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但是眼下招工比较麻烦。”张业友说,自投产以来,企业拿出了工龄绩效奖补、伙食补助、交通补助等很多福利政策来稳定工人队伍,但是成效并不明显,企业对员工尤其是技术工人的需求一直处于“渴求”状态。
自“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以来,通过常态化走访和调研,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梳理出像庆凯箱包这样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用工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年春节前后,该区结合企业实际和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接连举办了数场现场招聘会,有效地充实了相关企业的用工队伍,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通过区里搭建的招聘平台,目前我们企业一线工人的缺口基本填满,下一步我们还希望能进一步充实技术工人队伍,提升企业发展质效。”张业友说。
如果说,“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为庆凯箱包解决了用工上的难题,那么对于安徽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来说,“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的实施,则为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安徽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是长江精工钢构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自2014年8月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以来,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谋求转型升级,并为此在科技创新、专利申报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安徽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是开发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点企业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据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贸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落户以来,开发区对安徽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除了政策扶持,更给予全力跟踪帮扶。
2018年,安徽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先后通过申报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两块金字招牌。“这两个招牌的获得实属不易,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离不开区里的帮助和指导。”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龚敏说,在2018年申报初期,由于企业未将科技研发费用在财务报表中单列出来,险些导致申报失败。在“四送一服”走访中得知情况后,该区经贸科技局等部门全程跟踪服务,为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有力帮扶,最终帮助企业如愿以偿。
“虽然当前企业发展平稳,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也需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如今手握两块金字招牌,我们不仅能享受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而且产品闯市场的底气更足了!”在龚敏看来,拿到“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两块招牌,不仅代表着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得到认可,更意味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会大大提升,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四送一服”。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去年以来帮扶企业的显著成效是我市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的一个缩影,也集中体现了“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开展以来给我市实体经济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送发展理念、送支持政策、送创新项目、送生产要素,服务实体经济”,有效地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问题,打通了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据统计,2018年全年,全市组织政策宣讲2225场,参与企业21197家38068人次,调研企业34669家,召开座谈会5809次,解决企业反映问题2215个。累计对接1299个要素项目,其中资金要素项目890个,协议涉及资金219.92亿元;人才要素项目213个,解决企业用工7873余人;科技要素项目106个;土地要素项目77个,涉及土地6881.1亩;其他要素项目13个,涉及金额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