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周红
2018年11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舒城县位列全国第17位(全省第2位)。位于大别山东麓的国家级贫困县舒城县,2012年财政收入9.7亿元,2018年财政收入24.2亿元,近15亿元的增长,这个数字不算大,关键是增长时间只用了6年。了解舒城过去和现在的人都由衷地感叹:“这几年舒城变化太大了!”“加速度”中饱含着奋斗者的努力和追求。
解放思想,让“务实创新”之翼放飞
历史上,舒城县因处于合肥去往桐城、安庆的必经路段,工业和商贸一度繁华,有着“皖西之光”的美誉。直至2002年,舒城县财政收入跻身安徽十强县之列。然而,此后十年间,却跌到全省县域财政收入排名第43位。
“‘区位优越、交通制约’是现状、政治生态不优等是主因。”谈及发展落后的原因,舒城县委书记金德元说。
出路在于思路,思路在于思想。舒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2016年2月,舒城县学习考察团队相继赶赴合肥市肥西县、包河区、新站区、经开区考察。2017年2月,舒城县党政考察团分别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学习考察,县四个班子主要负责人亲自率队。2018年3月,又到重庆市、四川省和河北省、湖南省考察。
解放思想改变的是观念。舒城县委书记金德元介绍,在面临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舒城县创造性的通过探索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2016年2月27日,基础设施投资260亿元、产业投资1000亿元的舒城产业新城项目正式签约。大别山革命老区的这块热土随即书写了一个个速度:3月14日上午,总投资110亿元的舒城产业新城信利平板显示项目在全国政协礼堂签约。
2016年7月1日,11家企业集中签约,合同金额超120亿元;同年11月27日,1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新型显示、半导体设备等20个产业项目签约入驻。
如今,落户杭埠工业产业园的杭埠电子信息被列入六安市九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以培育。
改变观念决定的是力度。“把风气搞正,把作风搞实,按规矩办事,树舒城形象。”这是高高悬挂在县城十字路口一个建筑物上的大幅标语。“你们就是这样创建文明县城的吗!”曾经,一位考核创建第四届安徽省文明县城的领导,面对着标语显得十分生气。
虽然“搞”显得霸气武断,但正是在这样非常规情况下的举措,彰显了县委、政府改变作风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2013年开始,谋划了总投资105亿元16项重点工程,2014年,全县确定了39项、总投资269亿元的重点项目。针对以往重点工程建设中存在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县委、县政府确定以项目工作为总抓手,按照“重点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总体要求,实行“七个一”的工程项目推进机制,即一个工程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合同、一笔经费、一抓到底。一个月一回报,一个季度一调度,一年一总结。自此,该县按照“七个一”工作机制,一年接着一年干。
力度决定的是速度。万佛湖5A级国家旅游度假区成功申报,“四好农村路”全国先进,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投资15亿元43.15公里环湖马拉松路建成通行……
2013年以来,舒城县投入50亿元,对境内三条国省干线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全长127公里,形成了31.28公里的县城外环。舒城县已经形成以县城区为中心,分别向合肥、六安、安庆、万佛湖、三河5处的“一环五射”路网格局,实现“八条通道连合肥”,城市发展通道被打开,为舒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溢出效应,激活县域经济腾飞新动能
舒城毗邻合肥。面对合肥对周边越来越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舒城县“服务合肥、发展舒城、等高对接、全面融入”的战略定位逐渐清晰,面向合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合肥抓配套,完善配套引龙头的精准招商思路,也逐渐成形。
舒城县瞄准合肥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需求,引进了联宝第一大供应商——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当初其实已经选好了其它的投资地,但还是被舒城人的真诚和干劲感动了,2013年,我们来这里的时候,还是遍地的油菜花,2014年再来这里时候土地已经平整好了,路已经修通了,这让我们最终下了决心,下一步我们还会在这边增加投资。”安徽胜利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嘉龙说。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