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楼村:摘下贫困帽 推开致富门

  洪永亮 本报记者 黄雪彦

  “我和老伴都患有慢性病,想脱贫一直找不到办法,近两年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我家不仅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干起了养殖,而且利用危房改造项目维修了房屋,孙子上学有教育资助,有慢性病就诊证看病花钱少,我本人还申请了公益岗位,我去年申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看看,照着目前的发展方向,稳定增收是没有问题的。”霍邱县石店镇韩老楼村63岁的低保贫困户乔永新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韩老楼村位于霍邱县石店镇北端,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507人,2018年实现脱贫71户140人,截至目前未脱贫贫困户5户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4.73%下降至如今的1.2%以下,于2018年实现“户脱贫、村出列”。

  “以前一到水稻灌溉期,我们就像打仗一样要和水源上游的村争灌溉时间,因为水渠常年没有整治,淤泥多、杂草旺,水流量非常小,村里唯一的小二型水库因为周边猪场污染,基本没有了蓄水灌溉的能力,导致农民没有增收途径、村集体经济没有来源。”韩老楼村党支部书记韩松指着正在施工的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介绍道,自从市政协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一直在争取这两个项目,现在项目施工基本完成,今年水渠通了、水库蓄水了,一定大丰收。

  2018年韩老楼村还新修了四条到组道路,加宽了村内主干道及出村主干道路,实现村内组组通水泥路、出村快捷方便。“以前一到过年过节及农忙时间,想出村买东西、卖稻子那是很难的,道路太窄了,很难双向通行,中梗堵非常严重,这也是我们村致贫的主要原因。”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李士卿告诉记者,“现在道路加宽了,出入很方面,我们村发展的一村一品‘麻黄鸡养殖’及村里主要经济来源‘水稻种植’都能及时通过加宽道路卖出好价钱,助力脱贫攻坚。”

  去年,韩老楼村利用投资120万元的扶贫基地租赁费用及村级光伏收益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7.576万元;以农户自养和公司购销的方式,帮助99户贫困户发展麻黄鸡养殖,户均增收3000元,以公司带动方式,帮助77户没有养殖能力但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发展麻黄鸡养殖业,户均增收600元;开发10个公益性岗位,帮助10名弱劳动力贫困户实现居家就业。不仅如此,还积极开展产业扶贫,累计发放产业补助资金47.7万元。

  近年来,韩老楼村结合自身实际,找准思路,通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方式,使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模式、“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拓宽贫困户脱贫增收路径,打开贫困户的稳定脱贫门路;通组路、信息化建设、安全饮水、党组织阵地等“三基”建设大幅度提升,实现了贫困村出列。如今,韩老楼村正悄然声息地变化着,村民们小康路上的幸福生活也过得越来越红火。

 

 选择年月
<2019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把握新任务新要求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全市公安机关先进集体和个人受表彰⊙裕安区积极应对节后春运客流高峰⊙列车上的招聘会⊙传统年俗开启“开学第一课”⊙韩老楼村:摘下贫困帽 推开致富门⊙“雨水”时节 忙备耕⊙故宫里闹元宵,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丁集镇:多措并举做好经济普查工作⊙老赖欲躲避执行银行领现金被擒⊙石板冲乡政务公开“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