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乡村 创业正当时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胜

  刘三军这几天心情是特别好,因为开的网店非常红火。他说,年关期间,销售业绩步步攀升,这钱呀,真数得手抽筋。

  刘三军是山七镇庞畈村的贫困户,过去一直在外打工。他说,这么多年一直在外飘泊,都是零工散工,流水线、体力活都干过,但都定不下心。主要认为这样干前景不大,同时心里早就有个创业梦,想做出自己的事业。

  2015年,由于父母生病,刘三军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镇、村扶贫干部劝其返乡创业。于是,刘三军利用自己电脑特长,回乡创办了网店。因为山七干子远近闻名,刘三军经常在网上搞山七干子制作直播,一下子吸引了众多人青睐,销售非常火爆。

  据山七镇党委书记武立胜介绍,临近春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与往年不同,过去返乡,打牌喝酒、走亲访友,但他们现在主要了解创业有什么好的政策和资金、技术支持。

  张小亚是杭埠镇朱流圩村村民,在外打工20多年,他说,我是个恋家的人,40多岁了,我终于决定要回来干了。去年回乡后,他承包了邻村的鱼塘,搞起了农家乐,布置得古色古香。他说,一开始,根本没有上门的客,怎么回事呢?经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人总喜欢特色的美食。于是,他聘请了专门厨师,采用特别食料。果然,生意一下做上去了,他得意地说,现在南来北往的人总喜欢到他的农家乐里转悠,生意是相当好,还聘请了村里的三名贫困群众帮忙。因为是贫困户,给他们的工资都不低。张小亚乐悠悠地说,到家了,心里踏实了,创业也有劲了。

  家乡就业,稳稳的幸福

  “这份工作不光离家近,收入还稳定,终于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好家里了。”在舒城县汤池镇大岭村农业示范园,村民张志来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

  张志来有两个孩子,还有上了年纪的父母,过去在外一直惦念家里,隔三差五就要回来看望,心神不宁。由于开支大,收入低,还被评为贫困户。他说,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业,虽然工资低一点,但不要交房租,花费也小些,净收入差不多,主要能照顾家里。

  外出打工辛苦,夫妻两地分居更苦。据舒城县人社局提供的数字,舒城县100万人口中,约有28万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和创业,其中10%左右很难赚到钱,20%左右把小孩留在家由爷爷、奶奶照料。

  刘小玲是棠树乡贫困户,今年40多岁了,夫妻两人常年在常德务工,父母有病,孩子在封闭学校读书。刘小玲说,我们常年在外,为生计愁,为孩子学习愁,一听说孩子成绩又滑下去,心里就像被棉絮堵住一样。

  2016年,在镇扶贫干部的鼓励下,他们终于回到家乡发展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回来的第二天,舒城县人社局有关工作人员就拿着《鼓励返乡人员回乡就业》的一封信过来了。信中写道:我县民营企业20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150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0多个,县内就业环境良好,企业工资、社保等各项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基本持平。

  目前在棠树乡开发区上班的刘小玲,特别的踏实,她说,这家企业工资也不低,既能照顾老,又能照料小,回家的路是对的。 (下转三版)

 

 选择年月
<2019年2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8293031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123
45678910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圆梦乡村 创业正当时⊙喜迎元宵扎红灯⊙让元宵节“闹”出更多文化味⊙践行央企担当 助力脱贫攻坚——中国太平集团定点帮扶裕安区脱贫攻坚侧记⊙孙云飞在舒城霍山走访调研特殊困难群体时强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市今年计划完成营造林93.16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3.35万亩⊙金寨集中开展“法治金寨 祥和春节”法治宣传⊙今日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