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胜
刘三军这几天心情是特别好,因为开的网店非常红火。他说,年关期间,销售业绩步步攀升,这钱呀,真数得手抽筋。
刘三军是山七镇庞畈村的贫困户,过去一直在外打工。他说,这么多年一直在外飘泊,都是零工散工,流水线、体力活都干过,但都定不下心。主要认为这样干前景不大,同时心里早就有个创业梦,想做出自己的事业。
2015年,由于父母生病,刘三军被评为村里的贫困户,镇、村扶贫干部劝其返乡创业。于是,刘三军利用自己电脑特长,回乡创办了网店。因为山七干子远近闻名,刘三军经常在网上搞山七干子制作直播,一下子吸引了众多人青睐,销售非常火爆。
据山七镇党委书记武立胜介绍,临近春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返乡,与往年不同,过去返乡,打牌喝酒、走亲访友,但他们现在主要了解创业有什么好的政策和资金、技术支持。
张小亚是杭埠镇朱流圩村村民,在外打工20多年,他说,我是个恋家的人,40多岁了,我终于决定要回来干了。去年回乡后,他承包了邻村的鱼塘,搞起了农家乐,布置得古色古香。他说,一开始,根本没有上门的客,怎么回事呢?经过调查,发现现在的人总喜欢特色的美食。于是,他聘请了专门厨师,采用特别食料。果然,生意一下做上去了,他得意地说,现在南来北往的人总喜欢到他的农家乐里转悠,生意是相当好,还聘请了村里的三名贫困群众帮忙。因为是贫困户,给他们的工资都不低。张小亚乐悠悠地说,到家了,心里踏实了,创业也有劲了。
家乡就业,稳稳的幸福
“这份工作不光离家近,收入还稳定,终于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好家里了。”在舒城县汤池镇大岭村农业示范园,村民张志来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满意。
张志来有两个孩子,还有上了年纪的父母,过去在外一直惦念家里,隔三差五就要回来看望,心神不宁。由于开支大,收入低,还被评为贫困户。他说,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业,虽然工资低一点,但不要交房租,花费也小些,净收入差不多,主要能照顾家里。
外出打工辛苦,夫妻两地分居更苦。据舒城县人社局提供的数字,舒城县100万人口中,约有28万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和创业,其中10%左右很难赚到钱,20%左右把小孩留在家由爷爷、奶奶照料。
刘小玲是棠树乡贫困户,今年40多岁了,夫妻两人常年在常德务工,父母有病,孩子在封闭学校读书。刘小玲说,我们常年在外,为生计愁,为孩子学习愁,一听说孩子成绩又滑下去,心里就像被棉絮堵住一样。
2016年,在镇扶贫干部的鼓励下,他们终于回到家乡发展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他们回来的第二天,舒城县人社局有关工作人员就拿着《鼓励返乡人员回乡就业》的一封信过来了。信中写道:我县民营企业20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150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0多个,县内就业环境良好,企业工资、社保等各项福利待遇与发达地区基本持平。
目前在棠树乡开发区上班的刘小玲,特别的踏实,她说,这家企业工资也不低,既能照顾老,又能照料小,回家的路是对的。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