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瑞
“大气!跟着老公回老家,500公里外的小城六安,与杭州同步‘刷脸’!”2月9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都市快报》刊登了一篇首席记者张娜的署名文章,再次让六安城在杭州“火”了一把。2月11日,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上了500多公里之外的这位六安媳妇。
原来,今年春节,张娜跟着老公带着娃,回到丈夫的老家——六安。让她感受最深的第一印象就是:“城外一座汉风高楼,竟是火车站2.0版”。
对于这座火车站,张娜并不陌生,那是2011年,第一次乘火车来到这座小城。那时的火车站规模不大,候车大厅等设施也相对落后,但是人流量却很大。“六安瓜片”也能搭上动车“朝发午至”。没想到今年回家,崭新的火车站2.0版矗立在城市之南,目之所及的那座汉风高楼,犹如宫殿一般威武。张娜和老公陈浩缓缓吐出一个词:大气!
为了一探究竟,小夫妻俩第二天特地开车去火车站看个新鲜。张娜告诉记者,进入地下车库,恍惚间竟也产生了杭州东站般的“这么大找不到车怎么办”的想法。上到地面,顶上是送客平台,地面是站前下沉式广场,两头分别是出站口和出租车候车点,隔壁就是汽车站,转乘接驳都很方便,引导的标识标牌都很清晰。人们衣着光鲜,步履匆匆,女士的高跟鞋踩在光洁的地板砖上,哒哒有力——老区焕发青春了!
再转上二楼,平台之上就是站房大楼。灰墙青瓦,阕楼高望,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既流畅又不失古朴之美。面积也比之前大了不少,之前的站房仅4000多平方米,新建好的达到了2万多平方米,还设有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电梯和母婴室等人性化设施区域。
最让张娜感叹的是,六安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门口,6条进站通道上各安装了一台机器,她觉得,这不就是与杭州东站刚刚启用的“刷脸神器”一样的吗?张娜驻足观察,一位推着行李箱的姑娘要进站,往“刷脸机”前一站,身影被实时录入。这位姑娘掏出身份证一刷,屏幕上亮出“人脸核验中,请勿离开”。张娜刚准备拍张照,结果屏幕上显示“核验通过,请快速通行”字样。前后3秒不到,一个人就进去了。
出于记者的职业习惯,张娜随即采访了一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员翟大姐,她告诉张娜,她在火车站工作了这么多年,今年最大的感受是最轻松的。“以前春运候车大厅门口人工验票。外面铁栏杆围着,排队的人绕了一圈又一圈。现在刷脸,闸机自动就放行了。”翟大姐说,今年春运开始,“刷脸机”登场,效率快了不少,以前一天只有几十趟车就精神紧张,现在一天近200趟列车进站,也毫不慌乱,“等到了节后返程高峰,刷脸机就更能发挥作用了!”
感受到与杭州同步“刷脸”,张娜惊奇地说,这大别山小城紧跟大城市的脚步,发展速度真快!因此,返回报社上班后,立即发表了一篇“新春走基层”的栏目稿件——《因“六安瓜片”闻名的大别山小城
如今与杭州同步“刷脸”3秒进站》。
出生于江苏宿迁的张娜和丈夫陈浩都是80后,陈浩是六安人,2008年起在《杭州日报》工作。张娜表示,六安的变化很大,以后要经常到这里看看,感受红色老区的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