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紧张、“如临大敌”…家长的“期末综合症”怎么治…
黄孝玉 本报记者 单姗
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

一位孩子上小学的朋友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一直感觉很紧张,有种“如临大敌”的感觉。一问才知,因为孩子要参加期末考试了,他不知要怎么做才好,生怕自己哪里做错了而影响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仿佛刚上小学的孩子不是参加期末考试,而是要参加高考。另有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文,因为二年级的孩子期末数学成绩下降了几分,感觉特别沮丧、遗憾,甚至觉得心累,睡不着觉。
自打孩子步入小学的大门,家长们的情绪越来越紧张,每一次考试,每一分都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记得国内著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表示,每一个孩子刚出生时,父母都希望孩子平安、健康,然而,自打孩子上了小学,比较心就会随之升起。
家长们都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一种状态——焦虑之中。
焦虑虽然广泛存在,但在不同的阶段,家长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阶段,家长主要焦虑的是安全与自我保护,食品卫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小学低年级阶段,家长主要焦虑的是孩子是否适应学校教育,能否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的过渡,是否要参加绘画等艺术类补习班;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家长主要焦虑孩子成绩是否优秀,是否要参加奥数等文化课类辅导班,上什么样的初中。初中阶段,家长主要焦虑的是孩子的成绩问题、青春期问题,还有孩子的睡眠状况和作业负担问题。高中阶段,成绩几乎成了家长焦虑的唯一因素。
关于教育,家长们在担心啥?
教育资源的稀缺是家长焦虑的客观原因。教育资源的稀缺有两种,一种是客观上的,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想上这些好学校的孩子很多,最好的学校不可能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第二种稀缺是主观上的,即竞争排名,而非教育资源绝对量的差异导致主观感受到的稀缺。比如,一线城市教育资源相比其他地区虽充裕很多,但一线城市的家长却更加焦虑,这不是来自于攀比,而是来自于竞争。无论上多好的学校,成绩再好,只要排名上不去,就意味着在竞争中被挤下来,也就意味着失败。
畸形的攀比虚荣是焦虑的内在原因
每个人都处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中,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比较。“你家孩子这次考了多少分,在班级排多少名”,“你家的孩子考上什么大学?”在生活中,每当熟人一见面,必然会问到各种各样像这样的问题,可能本来你觉得没什么,但别人一问,尤其是关系最近的人这么一问,我们的焦虑一下就出来了,为什么你家的孩子学得那么好,我家的孩子就是不行呢?从而陷入到深深的羞愧和自责中,这种情绪反过来会进一步加剧焦虑。
媒体和培训机构的夸张渲染是焦虑的重要原因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比比皆是;“牛娃简历”等各种神童也处处都有,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和追求广告效益,必然会夸大事实,出现大量标题党类的新闻。尤其在自媒体时代,为了获取更大的流量,文章“语不惊人死不休”,关于教育和育儿的虚假、夸张信息越来越多,而家长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有限,在信息轰炸中,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困惑和焦虑。
同时,各种培训机构也在刺激、消费教育焦虑,有从业者表示“没有焦虑就没有逐利空间。”他们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不学就来不及了”的焦虑感,并借此兜售自己的“解决良方”。
如何走出焦虑?
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和教育观
家长绝大多数的焦虑来自于自己没有正确的育子观和教育观。家长要意识到孩子的成长中,学习成绩不是第一位的,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成长。海明威曾说过,“真正的高贵不在于自己优于别人,而在于优于昨天的自己。”家长要清晰地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他的优点和缺点,要认清孩子的优势所在,引导孩子多与自己的昨天比,而不要盲目地与他人横向比。同时,作为学校和老师,也需要多举办教育类讲座,为家长输送更有效、更健康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加强对媒体和培训机构的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媒体和培训机构的监管,使媒体主动承担起引导舆论、引导科学的作用。传播儿童成长的正面典型,宣传健康的教育理念,不夸大不渲染,减少对家长教育焦虑的煽动和加温。
同时,政府也要监管教育培训行业,对培训机构的广告宣传提出更多要求,减少煽动性内容,控制恶性的炒作宣传。
学习自我调节的心理学方法
焦虑情绪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而且适度的焦虑情绪还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等益处。所以,必须正确认识这种现象,要理解并接纳它。其次,制定合适的目标,降低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再次,要积极暗示,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态度。冥想能大大激发人内心的潜能,重新让人转换新的视角,对自我积极暗示,找到内在力量驱动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