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反腐不停歇 激浊扬清谱新篇——我市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综述
马慧敏 本报记者 张世巧
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00起352人,党纪政务处分352人。处置问题线索4751件,立案2019件,党纪政务处分1868人,其中县处级干部34人。办理留置案件37件,其中霍邱县薛恩来案被中央纪委网站作为“安徽留置第一案”进行经验交流……
这些数据晒出2018年我市正风反腐成绩单。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提高“站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年来,市纪委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协助市委制定《市级党政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具体措施》,对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严肃追责问责,全年共查处落实“两个责任”和领导责任不力问题280起、问责329人;有力有序抓紧抓实“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举办党委(党组)书记廉政党课739场(次),推动以整风精神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督促183名受约谈函询和问责处理人员作说明及检查;从严从实开展“三查三问”,全市共查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问题56起60人;见行见效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建立完善1338名市管干部、6921名县管干部廉政档案,对2699人次干部任职、代表资格等进行廉政把关,提出暂缓使用意见6人次。
强化“合力”,推进监察体制改革
2018年1月9日,随着红绸布缓缓拉下,六安市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至此,市本级及四县三区监察委全部挂牌成立,我市反腐败工作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聚焦主业主责,市纪委监委优化内设机构设置、职能权限配置和人员使用调配,形成4(监督)+3(审查)的“前后台”模式,在力量配备上向监督执纪一线倾斜;赋予派驻机构监察职能,组建派驻机构审理人才库,建立监督检查室联系派驻机构等制度,加强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和指导;选优配强巡察力量,形成“一办四组”的巡察架构;推动完善乡镇“1(书记)+1(副书记)+1(专职委员)+2(兼职委员)”的纪检监察组织结构,指导县区纪委监委将监察监督向乡镇延伸,努力构建纪律、监察、派驻、巡察监督无缝衔接、协同作战的“全覆盖”格局。
高擎“利剑”,驰而不息正风反腐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协助市委制定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实施细则,坚持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开展拉网式监督检查“全覆盖”。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深入开展作风“飘浮”“躲推”“拖糊”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91起144人、党纪政务处分97人、组织处理47人。开展违规“公款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回头看”,共查处违规公款吃喝问题39起,处理65人,党纪政务处分50人。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2018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惩治腐败力度不减、节奏不变,严肃查处了市城投公司原总经理黄汇东、市车管所原所长马长志等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形成了有力震慑。立足“抓早抓小”,深化运用“四种形态”。2018年,全市按“四种形态”处理4384人次,其中第一形态2494人次、第二形态1618人次、第三形态112人次、第四形态160人次,第一、第二种形态占比93.8%,防微杜渐的监督效果得到进一步显现。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