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宋金婷)近日,六安市二院心血管内二科率先在全市成功开展一项新技术——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患者陈某一年前因活动后胸闷、胸痛入住心血管内二科,经冠脉造影发现前降支中远段狭窄达80——90%,植入一枚支架后,病情稳定出院。近一个月诉在中等程度体力劳动时又出现胸闷症状,后再次入住医院,复查冠脉造影发现原支架发生断裂。这种情况,若再植入支架,因此处血管扭曲明显、摆动过大,可能会再次发生断裂;不处理,血管很可能发生完全闭塞,容易导致急性冠脉事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非常棘手。怎么办?科室全体成员讨论并参考上级专家远程会诊意见,最终决定采取药物涂层球囊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手术中,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刘发军带领团队医生密切协作,把药物涂层球囊沿导丝放进冠状动脉,送到冠脉狭窄和支架断裂处,扩张1分钟左右时间,使药物均匀地涂在血管壁上,既解除了血管狭窄,又避免了支架再植入,可谓是一举二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随访无不适,完美践行了“介入无植入”这一新理念和新技术,标志着该院心内科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近年来,药物涂层球囊在中国逐渐得到认可和临床广泛应用,获得了《中国冠心病介入指南》及《药物球囊中国专家共识》的一致推荐。冠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介入治疗领域历经球囊扩张、裸金属支架、药物洗脱支架三次大的变革,支架植入后急性血栓形成发生风险逐渐降低,但异物相关问题(如聚合物残留及炎症反应等)、晚期支架失败问题及冠脉小血管病变是目前临床介入治疗的难点之一,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的不断更新,“无植入物介入”的治疗理念逐步发展起来。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紫杉醇药物释放冠脉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简称药物涂层球囊)和生物可降解支架(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s,BVS)的临床需求便应运而生。随着DCB材料的不断更新,其应用指征不断扩大,包括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高出血风险患者等,其已逐步成为传统药物涂层支架植入介入术的有力补充。
药物涂层球囊开创了冠状动脉介入的新治疗理念——“介入无植入Nothing Left”,而这一新的理念带给医生和患者的是更多的治疗选择,更简化的治疗术式,更有效的临床结果和更安全的长期预后,避免了既往支架植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无植入介入理念及技术可谓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