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瑞 通讯员 陈华锋
2018年末,冬日的阳光中透着丝丝寒冷,然而,裕安区新安镇马河村许有生的家中却是暖意融融,一块块猪肉被抢着过秤,一只只鲜活的土鸡被抢购,忙而不乱的场景让他累而不疲,一家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马河村是裕安区贫困村之一,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已于2016年顺利实现村出列。现年48岁的许有生全家4口人,2012年10月一场意外车祸,致其唯一的儿子张本飞重度残疾并丧失劳动能力,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儿子需要有人照顾,面对好的形势却不能外出务工,怎么办?难道只能甘心踏实地去做一个贫困户吗?一家人想了又想,“绝不能被困难击倒,脱贫摘帽必须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现状。”靠着惠民的政策,凭着顽强的意志,许有生主动申报了产业脱贫项目,起早贪黑种植蔬菜4亩,喂养鸡鸭400只、猪10头,2016年11月又通过评级授信从六安农商行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吃下定心丸之后扩大规模和配备设施,响应“一自三合”模式创办了家庭农场,成为新安镇一位自力更生产业脱贫的典型。
爱心无止境,公益见真情。2018年12月23日上午10时许,六安车友俱乐部组织爱心人士一行50余人专程赶赴马河村,上门定向采购许有生家的正宗农产品。抵达现场后,大家打杂的打杂、称重的称重,一会的功夫4头黑猪肉、112只散养鸡就都有了归处。“在这个美丽的冬天,我们感受着许多美好,但还有一些人正经历着一些困难,何不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此次公益活动不接受任何捐款捐物,精准扶贫以购买方式去帮助,让我们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更让这种正能量接力传递下去。”六安车友俱乐部发出的爱心公益倡议书充满温情。
看着递交到手的两万余元收入,许有生既感慨不已又信心满满。“我们一定不拖后腿,用自己的双手劳作和大家一起脱贫奔小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努力打拼的许有生一家,年均纯收入达到6-7万元,已于2016年光荣实现脱贫,儿子的康复治疗也能够更加精细地进行。2018年10月,裕安区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许有生作为十大产业脱贫标兵接受了区领导颁发的证书。谈到梦想和打算,朴实的他直言表示,希望通过发展产业奔小康,希望儿子的病情能一天天好起来,希望有能力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