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心中那条河

六版180817164429.jpg

  老淠河,老六安人习惯地称为“老沙河”或者是“大沙河”。

  老六安人对老沙河都有特殊的感情。

  老沙河是一条千年古河,源源流长的自然河道,是六安人民的母亲河。老六安城的市民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条生命的河,清澈的河。

  古人类都有逐水而居的本能,六安的先祖们慧眼识得这方风水宝地,一代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活。

  老淠河是历史古河道。水往低处流,每年的汛期雨季,河水暴涨,老淠河水灾如猛虎,湍急的水流从上游奔腾呼啸狂飙直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一切阻挡水流的东西,无情地冲走河道两岸房屋树木田舍。

  至今忘不了,1969年特大洪水。是自1808年以来排列第二位的特大洪水。大人们说这是百年一遇的洪水。老百姓通俗地说,就是“发大水了!”

  城中的人也很紧张担心,跑到河岸看洪水情况。上初中的哥哥带着我和邻居的几个孩子,也跟着一起去了老沙河东岸。

  从我家到老沙河很近。一会就来到了河边,应该是上龙爪的上游,也是码头的上游。站在河边看翻滚的洪水,奔流直下,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的朽木烂枝,整棵的树木、菜秧瓜秧杂草,家用农具,衣柜木床衣物等等,什么都有。只听哥哥望着宽阔的水面叹息地说“今年的水太大了,这有多少老百姓家被淹啊!”

  码头上观看发大水的人很多,大家的脸上写满了担忧和不安。

  滚滚山洪流速快,水量足,拍打着码头上的青石条,掀起一浪一浪的水溅到我们身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城墙下面的几家房屋,随着洪水的冲击,哗啦啦垮塌,没有一点声响,瞬间肢解沉入水中。房梁家具桌椅板凳,随着水浪的起伏,一起一沉,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有在码头上的人惊讶声一片,大水无情,大家除了叹息还是叹息。这时的我也害怕起来,对水的敬畏,从那时在心底升起。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大沙河是重要的运输通道。上游的树木、毛竹通过大沙河放排到六安或者到淮河,衣食住行的物资靠船来船往运送。六安是重要的装卸和中转码头,平日里码头喧嚣繁忙,伙计们的吆喝声、号子声此起彼伏。装卸货物的现场,伙计们计数报账,掌柜手捧盘算,劈劈啪啪地脆响。码头小吃的叫卖声,鲜香味,各色人等的交易声,虽嘈杂,但却实实在在地繁荣兴旺。

  有时,妈妈来老沙河紧挨着码头的地方洗衣服会带上我。妈妈洗衣服,我在沙滩上捡贝壳,看沙窝里小小鱼在水草里游弋。

  我读的城中小学,位于鼓楼大街正中央。在逐水而居的年代,人气最旺、最繁华热闹,当仁不让的就是鼓楼大街。老淠河码头紧挨这条街,水路运输的物资集散、交易都在这条街进行,造就了鼓楼大街长久的繁荣与富庶。那些挣了钱的掌柜老板,都以能在鼓楼大街有房有门面为荣。鼓楼大街两层木制小楼,房梁上雕刻着众多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

  在鼓楼大街的南头,有个鱼市拐,每到下午,就会有一些人带着大沙河里的鱼虾,还有老鳖乌龟等来这里叫卖。乌龟老鳖都是宰杀后,用线系着,挂在小竹竿上卖。可惜,那时候,大家都穷,鱼虾乌龟老鳖很便宜也没有多少人买。

  在鼓楼大街的北头,有个仓房拐,从仓房拐向左转,走大约500米,就到了老淠河的码头。平时一个人我是不会去码头的,倒是仓房拐南侧土产公司里的苹果,和西侧烟酒公司里的奶糖山楂片和蜜饯我吃了不少。

  大沙河不在雨季发威的时候,还是很温和的。六十年代,还有专门从大沙河拉水,来到老城区卖水的。一大清早,拉水车压着青石板路,吱吱呀呀缓缓地驶过街道,木勺有节奏地敲击叫喊,唤来一家一家拿着水桶买水。从前的日子很慢,老城区居民的日子很温馨,大沙河的水清澈见底,河床平缓,细沙柔软。一到夏天,很多人会去大沙河游泳消暑。依稀记得,父亲单位组织职工游泳,还带我去了。通常居民上岸后,会从鼓楼大街买个西瓜。捧个西瓜,搭着毛巾,木板拖鞋吧嗒吧嗒敲青石板,闲散悠闲地在夕阳里回家。

  学校体育课要组织学生跳远跳高。高年级的学生挖个长方形的池子,我们低年级的学生背沙。体育课,老师命令倒掉书包里的书,全班去老沙河背沙填池子。那时,小小年纪,根本不觉得苦累,只是觉得好玩,开心。我们对河面上的打鱼船饶有兴趣,看渔民撒网逮着鱼,就像自己捉到鱼一样的兴奋。待船民扛着鱼篓过来,我们都围上去看鱼虾。渔民介绍说:“这是我们老沙河特有的沙垒子鱼,肉质细腻,鲜香味美。小白虾,通体透明,只有我们老沙河的水质清,才能有这样美味的鱼虾啊!”

  有时放学后,几个同学相约,跑到老沙河边,奔跑跳跃,打侧空翻,捞水草,捉小鱼,打飘飘游,滚沙,玩沙,弄得一身灰簇簇的,太阳西沉,才兴致未了地回家。

  千年老沙河,你注定不平凡。不羁和温柔在你身上交替上演,你随性地撒欢,时常让两岸的百姓无可奈何,苦不堪言。

  1958年70多天的大旱,1969年7月的洪灾,都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无以言表的伤痛。丰沛的大别山水源不能被利用灌溉,连年的水涝旱灾让靠天吃饭的老百姓望水兴叹。

  为了能改变这种现状,六安地委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并且自主创新,用土法上马,创世界之最。修建特大型水利灌区,举世瞩目的“淠史杭工程”。

  老沙河也纳入了伟大的“淠史杭工程”。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在苏家埠南边的横排头隆重破土动工。建横排头截流工程,将上游的水引入淠史杭总干渠,从滚水坝翻过来的水流入老沙河。人工开挖的淠史杭干渠,流经六安城东边的称之为淠河,老沙河渐渐地被称之为老淠河,随着工程的进行,流入老淠河的水越来越少。

  曾几何时,老淠河河床裸露,河水干枯,杂草丛生。无序挖沙,古老的河床千疮百孔,满目苍凉。这景象让人心痛,这可是六安人民的母亲河啊!

  随着“淠史杭工程”的综合利用,为振兴地方经济,发挥老淠河的作用,新世纪初年,政府投资兴建了老淠河城区橡胶坝,使古老的六安人民母亲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现在的老淠河风景区,水面宽阔,水流清澈;碧水清清,碧波荡漾。这里又是淠河湿地公园,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绿头鸭等常见鸟类129种。活跃的白鹭鸟常常掠过水面,栖息在河岸的树林。美丽的老淠河风光旖旎,国际赛事赛艇比赛在这里百舸争流,端午节的赛龙舟比赛,更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再现古老河道的魅力。老淠河的西岸,建成了通畅的景观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黄沙滩,变成了大型集会的广场、娱乐场、体育场、公共游泳场、休闲散步的公园场。

  老淠河,你还是我童年心中那条河。

 选择年月
<2018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我市大型义诊庆祝首届“中国医师节”⊙我们身边的青年医生⊙童年心中那条河⊙扳虾朱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