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磊,34岁,市中医院外一科(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做好医者的本分”
本报记者 李珊珊
“今天感觉怎么样”“不要太紧张,适当舒缓一下情绪”“恩,伤口恢复得不错,可以下地走动走动了”……清晨7时许,顾磊匆匆奔走于各个病房之间,开始查看他的病人情况。类似的查房,他每天要重复很多次,即便是手术很晚下台,也会到病房转一圈。他说,“病人的病情是不断变化的,多看看,放心些。反正家就住在医院后面,也近。”
相比其他科室,神经外科医生面对的都是一些危重险急的病人,外伤脑出血、高血压颅内出血……这类重伤患者的治疗越早越好,这也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顾磊至今仍记得为一名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做术前准备的事。“按规定半小时内必须手术,我负责为病人备头皮和导尿,因为是第一次操作,10分钟内完成的事我用了15分钟。”当时只是被主任说了几句,但是顾磊心理难受了很久,那一次过后,他一有空就勤加练习,不能剃头发,就用剃胡子来练手。
每个医生一生必须有一次做住院总医师(俗称“住院总”)的经历。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吃住都在医院,巡查新病人、向家属解答病情、处理医嘱、重症监护、门诊顶班,“住院总”需要随叫随到。尤其是晚上,如有危重病人送来,就要参与综合性抢救。没有既往病史,也没有科主任在旁边,“住院总”要在第一时间判断病因、做哪些检查、如何用药,这对医生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那时候,值班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即便是睡觉也不脱外衣和鞋子,躺在床上手机就放在耳朵边,生怕错过了呼叫。”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家里事只好全托给了妻子,4岁半的女儿已经上幼儿园了,但他一次也没有接送过。每天早出晚归,甚至被女儿当成了别家的人。“爸爸,你今晚还睡我家吗?”几天前,稚嫩孩子一句天真的问话让他难过了很久。
“我们不是什么英雄,但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好医者的本分……”顾磊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许正磊,34岁,市二院普外科三病区主治医师
“工作单纯一点,诊疗时间多一点”
本报记者 杨曦
一副眼镜架在鼻梁,让市二院普外科三病区的“80后”医生许正磊看起来,憨厚、谦虚、睿智。2009年从安医大毕业的他,已经从医快十年。回忆起学医道路,许正磊说自己是误打误撞报考了医学院。总结这些年的经验,许正磊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跟患者多交流,多沟通,是许正磊认为从医路上的重要“照明灯”。至今,有两件事让他记忆深刻。城南中学的一位退休教师在许正磊的科室被查出因肺部石变,真菌感染,当时,应家人要求他们将患者送至合肥一家知名医院救治,结果没到一个星期那家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书,认为患者已经失去了医治的最佳时机。许正磊和科室同事得知后,又立即与其家人商量把患者接回二院普外科进行治疗。“这位老爷子脾气有点大,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在找话题跟他聊天,哄着他好好接受治疗。”经过许正磊和同事们一个半月的努力,老爷子最终恢复了健康。出院的时候,老爷子的家人高兴地拉着许正磊和他的同事一起合影。“这让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骄傲和自豪。”许正磊如是说。
另一件让许正磊深有感触的事,是一位92岁的直肠癌晚期患者,因为住院期间许正磊和同事们对他一直是悉心照顾与耐心诊治,患者在弥留之际拉着许正磊的手,不停地说:“你们都是好孩子,我舍不得走,舍不得你们。”当天,许正磊在朋友圈发了一句美国名医的话——“常常去帮助,有时去治愈,总是去安慰。”
对于医生这份职业,许正磊希望工作能更加单纯一点,用于专心诊疗病人的时间更多一点,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了解和关心每一位病人。
易君,37岁,市中医院甲乳外科主治医师
“成长,没有捷径”
本报记者 李珊珊
今年是易君工作的第13个年头。和很多青年医生一样,多年医科寒窗苦读,对他而言,只是厚积薄发的储备,如今他已成为市中医院甲乳外科的一名骨干医生。
和他的话题从“成长”开始。“从懵懂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条路很长,没有捷径。”在医院里,像易君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基本上属于“夹心层”,上面有年资更高的主任,下面有住院医师,甚至是实习医生。他们每天的工作除了要接诊以外,还要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搞科研、写论文。
“要说我们的工作状态,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今晚要上夜班,明天还有4台手术,手术之后还要继续观察患者情况,写病历,把患者的检查报告单、手术过程整理出来。这一系列工作,在白天是很难全部完成的,只能加班或把工作带回家中。”易君说,现在实行了电子病历,还帮助他们减轻了一部分工作负担。如果还是以前手写病历的话,那么晚上回家后基本就不用休息了。
即便任务多,工作忙,但在面对病人时,依然投入了十足的耐心和爱心。2015年,易君在霍邱县第六人民医院进行了一年的对口帮扶工作。相比此前,他接触了更多的基层老百姓,体会到了他们“没钱怕看病,有病怕花钱”最真实的状态。“有位老人家,70多岁了,有疝气,还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若不及时进行手术,会导致肠梗死。”考虑到术中可能存在的麻醉风险,易君遂建议老人到院本部来治疗。老人说没钱,也不识路,不愿意。“怎么办?不能放着不管啊!”易君立即与院本部联系,专门调派了麻醉师,并亲自主刀在当地医院为老人顺利进行了手术。
“我真是遇到好人了,谢谢你呀,孩子!”康复后,老人给他送来一篮子鸡蛋。易君收下了鸡蛋,却悄悄将钱塞进了老人的口袋,他说:“我是医生,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看到他们在我这里安全手术,没有术后并发症,一切顺利,我就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