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患之地到水利景区

  本报记者 宋金婷

  40年时光如梭,而40年的发展变化却有迹可循。在老水利人高永康的记忆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水利工程时的状况用“人山人海”、“肩挑背扛”来形容可一点也不为过。

  “初冬,我们来到洪水刚刚退去的霍邱城西湖,辽阔的湖地,红旗漫卷,车如流水人如潮,劳动的号子震天响,来自全县的15万治水大军,团结协作,摆开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兴修大会战战场,掀起第二次治淮高潮。”这是高永康细心存留的自己于1991年12月5日的《皖西报》2版发表的《千军万马 气壮山河——霍邱城西湖水利工地剪影》一文中所描写的水利冬修工地场景。

  “那时候,工程修建全靠人工,我当时穿梭在火热的劳动工地上,壮观、宏伟的会战场面,移山填海的气势,无不使人为之振奋,数不尽的庵棚,数不尽的红旗,黑压压的人流延续20多公里,很多时候,天还未亮,劳动的号子就已经响起,夜晚,仍然能看到劳动人民在大堤上培土。”高永康打开了回忆的匣子,那一年,六安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水毁工程3400多处,洪水过后,组织了冬修突击队,每天投入30万劳动力,日夜奋战在冬修工地上,文章就是当时在工地上所见所感。

  至今,高永康还记得三四十年前水利工程建设时“咣当、咣当”人力敲击声音。“其实,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紧密关联,施工方式上可分为全部人力或畜力、以人力为主辅以施工机械参与建设、机械化施工为主辅以人力参与这三个不同阶段。”现在,走在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项目工地,40年前人山人海的盛大场面早已不见。如果不是来来往往的运输车、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设备,实在难以想象如此平静的工地是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往的大坝碾压工作,需要使用人力或畜力把笨重的石碾在坝面上来回拖动几遍或十几遍,才能完成大坝填土层的碾压密实,而现在直接使用机械碾压,不仅提高了工效而且效果更好使用更方便,只需要很少的人力来操纵这些机械化设备,便能够使工程建设正常开展。”

  遥想当年,沿淮地区人民每逢汛期都饱受水患之苦,经常是良田歉收,举家流浪。曾任六安地区防汛办公室主任的高永康不禁感慨万千。“过去的水利条件不是很好,北边淮河经常有水灾,比如说1986年、1991年都发大水,因为过去淮河堤防的标准并不是很高,所以只要淮河上有风吹草动,我们水利人就必须跑到第一线。”高永康对淮河洪涝灾害记忆深刻,千里淮河是温柔的母亲河,用她那甜美的乳汁无私地哺育着千万淮河儿女。但是每到汛期,淮河就成为“防汛人”的一块“心病”,“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山里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可是淮河流域一旦发洪水,退去很慢,最长时候我在淮河边上坚守了两个多月,令人难忘。”

  而更令高永康想不到的是昔日的水患之地如今变成了风景秀丽的国家级4A风景区,沿淮的群众也过上了“风平浪静”的幸福生活。曾几何时,一提到临淮岗,大家都会撇撇嘴、摇摇头,说“那地方是穷窝,淮河一发大水,家都冲没了。”忽然几十载,临淮岗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转变,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农民公园登高望远,水利工程宏伟壮观,淮河主道银带蜿蜒,是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养生之地。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8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孙云飞主持召开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安排部署“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下一步重点工作⊙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0周年纪念活动19日举办⊙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8.8%⊙从水患之地到水利景区⊙发放市民手册倡导文明言行⊙曹龙获评省十佳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脱贫勿做“猴子掰玉米”⊙金安区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我市两学校成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