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影:跨越四十年的印记

  (上接一版)

  “即使汽车本身不出问题,有时也会遇上特殊情况,经常出门后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同事一起去孙岗办案,由于天降大雨,本就难走的乡间小路更是泥泞不堪。”刘发玉说,当时借了村民家的两头耕牛帮忙拉车,才得以脱困。不像现在,我市国省道四通八达,乡下道路都是“村村通”、甚至是“组组通”。

  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浪潮,原六安县人民检察院与六安市人民检察院合并,成立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市检察院”,办案人员增加到120多人。此时有了一辆北京吉普,两辆沈阳产面包车,一辆西安百达吉普,为了保障反贪局和渎侦局检察干警办案,还增加了两辆长江750三轮摩托车。

  1995年前后,基层检察干警第一次接触了“386电脑”。“那时候,从检察长到普通干警,都去参加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打字。”刘发玉说,自从有了电脑,起诉书、批捕文书等都用电脑打印,铅字打印机彻底淘汰了。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正,将视听资料补充为证据的一种,刘发玉前往福建参加全国检察系统视听技术培训班,学习相关拍摄技术。与现在方便操作、可以随手拍的数码相机不同,老式相机是需要消耗胶卷的,胶卷的价格很高,一卷只有36张,20多元钱,相机只有在办案或院内重大活动时才可以使用。

  1999年,六安撤地设市,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发展框架拉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快速发展。

  “伴随着撤地设市,以前的小市人民检察院分为裕安区人民检察院、金安区人民检察院,随后陆续搬入了崭新而宽敞的办公大楼。”刘发玉说,在办公条件上,如今,拥有“一廊一馆一室一园”的办公楼独具特色,与三十多年前检察院、法院“共享办公楼”不可同日而语。

  从自行车到三轮摩托车、吉普车,如今,警务用车已不再缺乏。规范的警务用车保障,让我市广大检察干警出行不再是难事;更加智能化的数码相机、办案无人机都不再稀奇。行走在城区或者田间地头,检察干警“一支笔,一张纸”办案工具已经被移动式的录音录像设备所取代。手摇电话、铅字打印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它见证了我市基层检察事业与改革开放的同步轨迹。

  “哪里有信号,哪里就能办公”的掌上检察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网上检察平台……“智慧检务”身影充斥每一处。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办公场所的变迁,办案装备的更新,保障能力的提升,无不在述说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基层检察事业的巨大变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选择年月
<2018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高温“烤”验四大洲 热“火”还要烧多久⊙“检”影:跨越四十年的印记⊙公告⊙六安市四院重点学科介绍⊙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