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影:跨越四十年的印记

  “10间房,摆几张长桌,添几把板凳。一张纸、一支笔,几十人共享一辆自行车。”几十年前,这是检察机关简陋的办公场所,寻常的办案工具……

  时代进步、岁月变迁,如今,这些都尘封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后勤保障、移动式的办案设备,华丽蜕变的背后诉说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年,基层人民检察院的时代印记,是我市检察机关沧桑巨变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间的刻度回拨到上世纪80年代,在1983年,原六安县人民检察院刚成立没几年,21岁的退伍军人刘发玉背着行囊前往检察院报到。

  “那时,六安县人民检察院的办公楼就在窄窄的皋城路上,如今的星汇苑小区所在位置。那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坐北朝南。当时经济水平非常落后,缺少建设资金,检察院只能与法院共用一栋办公楼,一分为二,东边是检察院,西边是法院,真的是‘分庭抗礼’。”7月31日,裕安区人民检察院科技科科长、57岁的刘发玉说起这段历史,仍记忆犹新。

  那时,有六安地区人民检察院,六安市人民检察院和六安县人民检察院。其中,六安市人民检察院负责城区,而六安县人民检察院负责徐集、丁集、毛坦厂、孙岗等83个乡镇。刘发玉说,六安县人民检察院刚成立时也只有30多个人,科室设有办公室、刑检科、经济科、法纪科、控申科。

  “检察院的办公设施十分简陋,每间办公室摆上几张桌子,再添上几把板凳。两部手摇式电话,一台铅印打字机,便是全部家当。”刘发玉说,1985年前,下乡办案,都是两人一起骑着自行车。由于路途遥远,往往到乡下办一个案件,两三天才能返回城里。

  “在部队,我学会了驾驶,分到单位后,既当法警和检察官,又当驾驶员,身兼三职。”刘发玉笑呵呵地说,1985年,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上面批了一个计划,六安县人民检察院迎来了第一辆北京吉普车,当然汽车用油也是有定量和计划的。国有的石油公司发行带有面值的汽油票,凭票去石油公司南门加油站加油,下乡出差或办案时需要带备用油桶,以防止乡下没法加油。为了办案需要,1988年,院里又增加了一辆能坐10人的沈阳产面包车。由此,后勤保障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刘发玉依然记得,虽说有了车辆,但除了六安城区周边几个大镇通了石子路,乡下都是泥巴路,汽车抛锚是常事。一次去城南出差,汽车发动机支架被颠坏,停在半路。刘发玉守在原地,另一名同事徒步走到城南镇政府打电话回检察院求助,随后请来一辆大货车,将轿车拉回了院里。当时,六安没有专业的汽修厂,车子坏了后,只能联系厂家邮寄配件,自己摸索着修理。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8年8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检”影:跨越四十年的印记⊙致敬,汗水浸透的身影⊙我市举办“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长岭中心小学获姚基金篮球季全国季军⊙高温津贴标准调整至不低于15元/天发放范围扩大至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霍山县坚持“四心”做实专题警示教育⊙孙云飞在调研六安火车站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时强调⊙叶露中在2018年度市安委会第三次全体成员(扩大)会议上强调⊙叶露中赴金寨调研农民自备船安全管理⊙王胜一行赴金寨霍山调研基层人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