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处处 沁润民心——裕安区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见闻
本报记者 张世巧 邱杨
一场大雨缓解了连日的高温,走进裕安区乡间宽敞明亮的水泥路上,整洁又交错有致的屋前屋后,村民一边忙碌着,一边享受着这雨后的凉爽。“你看,这些‘好媳妇’我们都认识呢,孝敬婆婆那是没话说。”7月26日,裕安区韩摆渡镇苏北村村民林承云看到村委会门口的宣传栏,指着“好媳妇”表彰栏的照片对大家说。
评选“好婆婆、好媳妇”、规范婚丧礼俗、宣教文明乡风......时下,裕安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向陋习说“不”。走进百姓家,扑面文明风。近日,记者来到裕安区江家店镇、苏埠镇、韩摆渡镇等乡镇实地走访,感受到了文明新风给乡村基层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名护新风的农民
“我和老人沟通好了,带头把棺木交上去。”7月26日,江家店镇太平村村民赵登发一早便在家门口等人,当天镇村组织工作人员来到他家回收棺木。赵登发告诉记者,他在村里出生、长大,依靠种田过日子。按照以前的习俗,前几年为父母准备了两口漆好的棺木。“这段时间,总听到镇上宣传殡葬改革的广播,村里也经常开大会给我们宣传,看到其他村里有不少人家主动上交了棺木。我回家做老人工作,决定将家里的棺木交上去。”“这个是国家的政策,蛮好的,我支持。”“是啊,是啊,以后都是这样的。”赵登发80多岁母亲和邻居聊天,这样说道。
江家店镇人大主席韩自会告诉记者,以前农民买棺,少则也要花费几千元,甚至还存在攀比的情况。土葬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在农田整治过程中常遇到“二次入棺”的现象,再次增加农民的支出和政府负担。因区域农田土地治理需求,2016年、2017年两年,当地仅华组村迁坟近千座,迁坟支出近50万元。
今年6月以来,江家店镇结合本镇实际,进一步加强了殡葬管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宣传殡改政策,加快了公益性公墓建设,严禁骨灰“二次入棺”土葬。对已购置的棺木,由政府统一收回并处置,白胎棺木给予补助1000元,漆好棺木给予补助1500元。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或不办、恶俗禁办”新风,倡导厚养薄葬,仪式从简,反对恶俗陋习。
一座重文明的乡村
一座座房屋规划整齐,一条条村道整洁干净,中心村文化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农民公园”成为村民们农闲或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走进全国文明村镇苏埠镇南楼村到处一派恬静优美的美丽景象。
南楼村不仅美在环境,更美在文明风尚。“苏埠南楼示范村,和谐友爱大家庭。党建先行视为首,为国为家为人民。”“男女老少不赌博,养成高尚好品行。”“邻里之间和睦处,互爱互助又互尊。封建迷信坚杜绝,积极建设新农村。”这些都出自裕安区苏埠镇南楼村村规民约。“以前村民家里有喜事,有攀比现象。现在哪家有红白事,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提前宣传不大操大办、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南楼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家亮说:“南楼村不但要富,还要美;南楼人不但要生活好,还要村风正”。近年来,村里陆续制定了《村民公约》、《文明手册》、《安全制度》和《南楼村红白理事会与婚丧嫁娶管理章程》等,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治安巡逻队、文艺宣传队、民俗舞蹈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及农民书画协会等。
村里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典型缩影,自编自导的四届农家“春晚”广受好评。该村春节联欢会上,大家印象深刻的快板《移风易俗拜新年》,语言风趣生动,表演诙谐幽默,把往年拜年的尴尬描述得淋漓尽致,也反映出了该村引导广大群众破旧立新、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愿望和行动。村里的文化展示室内“五比五好”新风尚、“孝老爱亲”乡风暖、“莘莘学子”远名扬等板块,一幅幅生活的照片、一段段朴实的文字,反映出文明礼让、尊老爱幼、崇贤尚德、致富图强在该村已蔚然成风。
一户有传承的农家
63岁的罗亨莲是韩摆渡镇苏北村一名普通村民,也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40多年来,她孝顺婆婆,悉心照顾老人起居,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丈夫还有个弟弟在合肥,接老人去城里住,老人不习惯,要回村里跟我们住一起。”罗亨莲认为自己做的都是一位媳妇该做的。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