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1998年时,有个台湾地区的客户主动找上门来,想从龙海羽绒加工厂订购一批羽绒原材料。“这是我接到的第一笔外贸订单。”提及此事,余金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一点经验没有,后来还是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取得了自营出口权,原以为这样就可以发货了,又被告知要走检验等程序。”余金海说,这笔外贸订单其实交货时间很紧,但由于厂子在偏僻的乡镇,当年交通非常不便,乡镇没有客车直达,光是从省里请专业人员到厂里检验就费了一番周折。“要请他们先搭客车到六安市,再包三轮车才能到达厂子,等于大半天的时间都耗在路途上了。”
余金海说,虽然第一笔外贸订单完成不易,也没有赚到多少利润,却让他摸清了外贸的门道,同时也让他有了一个想法:早日将厂区搬迁至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12月,他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到六安市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高标准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让这个曾经的乡镇企业彻底“改头换面”。变化的不仅是企业形象,余金海在新厂引进了一条先进的水洗羽绒生产线,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大大提高了羽绒产品的品质,这也使得他的国内、国外客户群不断扩大,走进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敢想敢干的人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2010年,在改革开放进入第32个年头时,余金海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两家子公司:一家专门生产家纺用品,另一家则加工服饰产品。“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我的触动很大,虽然对企业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但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企业产品太单一,主要靠出售羽绒原料,如果不增加产品多样性,抗风险能力太弱了。因此我成立两家子公司,把羽绒加工的产业链延伸。”余金海说,在此同时,为更快打开新产品市场,他更加注重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培育自身品牌等基础工作,并利用国际会展、行业交流等机会积极推销产品,如今自有品牌“彼得·卡努”系列产品正逐步成为羽绒制品市场上的新宠。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余金海说,他的创业梦想实现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最初摇着拨浪鼓收鹅毛时是提心吊胆,后来创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如今不仅鼓励我们放手去干,还对我们大力扶持。”他告诉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近期在因业务量持续扩大,面临流动资金不足困难时园区的“雪中送炭”。“我通过开发区管委出台的‘三重两上’项目调度机制平台将‘融资难’问题反映后,很快区主要领导带着一些部门负责人上门服务,为我们企业办理了‘税融通’贷款授信。”在余金海看来,这些年来园区管委部门的贴心帮扶让他觉得如虎添翼,这促使他有信心启动企业上市工作,并打算三年内实现主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