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姗
有偿补课,不是一个新话题,即在寒暑假和周末等节假日,编内教职工和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等,对于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现象。眼下正值暑期,也是有偿补课的易发时段。
7月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学生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笔者发现,虽然暑期补习班价格不菲,但还是让家长们趋之若鹜,成绩好的希望一直保持,成绩薄弱的则希望补差补缺缩小差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各种有偿补课,家长和学生一般还是会优先选择本校或是名校老师的课后辅导。
“其他孩子都在拼,现在我们不拼,将来孩子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怎么办?”“我们也想让孩子轻松,关键还是靠分数说话。”不少家长如此认为。看似火爆的辅导市场需求背后,是“课内放松课外拼”“课后才是竞争的开始”式的教育焦虑。甚至有家长会顾虑,如果不去上辅导班,有关老师是否会对孩子“另眼相看”。
客观地说,校外培训机构一定程度上确实满足了学生的课业需求,但这不意味着在职教师可以诱导或联合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有偿补课,让师生关系商品化、功利化。有偿补课违背了补课的初心,尤其是在职教师利用工作之便诱导、暗示或强制学生参与有偿辅导或补课,或故意留下课堂内容放到课外有偿家教等,不仅扰乱、有违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违背教师廉洁从教的师德,有损教师形象,更是加重了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加重了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
也许有人会说,培训机构和有偿补课的火爆是因为市场需求大,而笔者认为,这看似巨大的市场需求中有多少是主动需求,又有多少是被“制造”出的需求呢?各种各样的竞赛教育、超纲教学,还有各培训机构营销时打出的诸如“你的对手已经在努力”“名师一对一辅导,让你轻松提分”“暑假是反超成绩的最好时机”等洗脑式营销,渲染教育竞争,不仅违背正常的教育规律,更是刺激家长的敏感神经,制造家长的教育焦虑,甚至把逐利敛财之心推脱成顺应市场需求。
有偿补课一直是教育治理的难题之一。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的。早在2015年,教育部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针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划出6条“红线”。7月19日下午,六安市教育局召开整治在职教师违规补课专项工作会议,宣读《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实施办法》政策,并就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做了纪律要求。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严禁中小学及教师暑假补课,市教育局还根据群众举报线索,进行明察暗访,并对相关责任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处罚。
笔者认为,乱办班乱补课现象,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教育部门治理乱办班乱补课是回应社会关注、整肃教育形象的需要;是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指示精神的需要;是贯彻落实《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规定精神的需要;是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杜绝此种现象,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共同努力,教育主管部门常态化的严惩不贷,学校加强引导、规范补课行为,建立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为人师者要时刻谨记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双眼。作为媒体,也有一份社会责任,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的成才观,不迷信补课,弘扬宣传师德师风正能量,还教育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