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 携手小康路——我市激发内生动力实施精准脱贫的调查
本报记者 张瑞
“幸福,是要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或许,正是我那不服输的倔劲,加上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我才又站了起来,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是来自金寨县南溪镇丁埠村43岁的许怀兰说出的一番充满自信的话语。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大别山区一些脱贫户代表,详细了解他们在脱贫过程中真实感人的故事。他们在精准脱贫的政策帮扶下激发内生动力,在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的同时,还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许怀兰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红色小镇,家庭经营着葡萄园。2015年的一天,她的丈夫因癌症离去。许怀兰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婆婆、未成年的儿子,还要把葡萄园建好。当年10月,她通过本人申请、村组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被评为贫困户,紧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和资金支持,再次燃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2017年,她家的葡萄园获得大丰收,看着一串串大葡萄,许怀兰激动地哭了……。说起掉泪的原因,许怀兰说,我知道有很多家庭和我一样,遭遇了种种不幸,承受着种种苦难,但我们又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共产党,有政府,有热心帮扶的干部,他们给了我们生活的新希望,让我们收获了新的幸福。现在,政府还为他们三人代缴了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有了“351”“180”健康脱贫政策的帮助,她婆婆的后续治疗和看病费用也不用担心了。许怀兰的儿子在金寨一中读高中,免除了学费,每年还有3000元的教育资助,下一步就要上大学了,帮扶干部告诉她,孩子上大学可以办理助学贷款、享受困难大学生教育资助,让许怀兰没有了后顾之忧。
“2017年对我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家顺利实现了脱贫。所以,我想说,我们不能被生活中的挫折所打败,虽然我们家庭贫困,但是我们不能自甘贫穷,更不能等着政府救济,我们有手有脚,就得好好奋斗。我坚信和我一样的贫困家庭,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都能够摆脱贫困!”采访中,许怀兰这样说道。
和许怀兰一样有着不服输的个性的,还有来自金安区三十铺镇刁岗村57岁的徐明付。徐明付是一户贫困户户主,全家5口人,自己是癌症患者,老伴患长期重度忧郁症,儿子媳妇年轻没有技术,孙子幼小。但在采访中,徐明付自信地告诉记者和在场的扶贫干部:“贫困户这顶帽子,我老徐已经甩得远远的了!我靠什么呢?就是靠党和政府的引导。我在这里还自豪地说,我不但自己靠养殖小龙虾脱贫,还带领本村十几户贫困户一起,今年共同摘掉贫困的帽子。”
2014年春,徐明付被查出患有食道癌。检查和手术费用,给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债务。当年秋,村里把他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明付想,脱贫不能等靠要,自力更生最重要。在村两委的协调下,加上自己家的承包田,一共40亩全部养殖龙虾。要想真正脱贫,还得多学技术。徐明付带头参加了镇政府的培训班。回来后,村两委让他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一帮贫困户干出个样子来。2017年9月,金安区龙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一共入社19户,其中有13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成立后,建设龙虾基地1000亩,首批建成600亩,其中贫困户就达400亩,又聘请了市水产部门负责人作技术总指导,通过微信视频进行远程监控、技术指导,今年秋,还将有10个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发展龙虾养殖。
(下转四版)